jujum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ujumao

博文

公元1644

已有 3983 次阅读 2012-12-14 16:15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帝国, 公元, 1644

是历史的烟尘淤塞了遥远的文明之光,
还是现实的纷扰遮蔽了我们的视野?
那个时代,承受了无尽的指控,
却依然在时间的流淌中,熠熠生辉。

  沉沦以后, 归去之前;
      难忘关河,最后一眼。
  江海不语,青山长眠,
     沙满城阙,夕照残垣。。。

 我借暮色,如水蔓延,在日落瞬间,就此告别。
     当余晖落向 王朝的背面,我不经意看见 那落寞的脸。。。

我着华裳,我执长剑;
   坦然迎接,风霜盈面。
 帝国之血,未曾冷却! 流过平原  到海岸线。

等到岁月 慢慢沉淀,将播散这天  厚重的烟。
   我且去且留恋 途经三百余年,听繁华的碎裂 脆如昨天。。。


公元1644年春天,
崇祯最后一次从容看见,
那片并不安宁的大地,
看见一个王朝的终结,
——在这个帝王的有生之年。

    公元1644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没有一个时代想它那样,风云际会。短短一年的时间,江山易主,紫禁城迎来了它的三个主人:崇祯皇帝,闯王李自成,多尔衮和顺治皇帝。
    
    就在这一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杀进北京,1644成了一路死尸,而在这一年,英国工业革命刚刚开始;
    就在这一年,山海关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降而复叛,成了千古罪人;
    
     也就是在这一年,形单影只的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之上,陪伴他的只有王承恩太监,“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一直觉得崇祯皇帝很可怜,一登基便是地震灾荒,天灾人祸,17年前,一个叫信王朱由检的人刚登基,便以雷厉风行的手腕干掉了魏忠贤和他的余党,拨乱反正。他一向不是一个昏君,所以《五人墓碑志》中才有“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出而投缳道路” ,后人也有“明实亡于万历 或 嘉靖”的说法。虽内忧外患,他已然兢兢业业,耗尽心力,无非就是不想让自己成为一个亡国之君,可是历史就是这么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偏偏令他陷于绝境。 据说,他做事雷厉风行,但走路却很缓慢,喝茶总是掩着衣袖,原因是怕自己藏在袖子里的补丁露出来,那是周皇后为他打的,绝非作秀。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说是他和群臣的关系造成的,他没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短短几年就罢黜了十几位内阁辅臣,官员任命像走马灯一样换个不停, 以致最后有“内外储臣误我“的怨念,但纵观明末那段历史,我们更多看到的却是他的知人善任,那是一个猛人辈出的时代,袁崇焕,孙承宗,洪承畴,孙传庭,左良玉,杨嗣昌,曹变蛟,曹文龙,卢象升,吴三桂,祖大寿。。。(他们中有的从守城的直接提为元帅和督师)。 从来没有一个王朝像明朝那样,都快亡了,还有那么多良将,在国力及其贫乏的条件下,打了那么多漂亮的仗,以少胜多,丝毫不辱没开国时徐达他们辉煌。其实一切政治乱象的背后都是经济原因,有没有做过这样一个设想,如果魏忠贤在,明朝反而不会亡。实际上这是很可能的,明朝实际亡于内乱(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分散了明朝大部分兵力),而清朝的那点兵力,抢掠还行,要说亡国,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能够越过伟大的孙阁老一手缔造的”关宁-锦州“防线,要不是吴三桂主动让出山海关,任凭皇太极多英明,都一辈子别想打进来。 那么李自成,高迎祥那些陕北的农民为什么会做乱呢,那是因为崇祯皇帝加重了他们的赋税,裁撤了马驿,让养马的李自成丢掉了工作,又恰逢旱灾,朝廷的钱粮都用来给袁崇焕修长城了,发不出钱来赈灾,不造反必死,造反呢,反而有可能不会死。崇祯皇帝为什么要加重甘陕的赋税呢, 这也不是由他决定的,而是由在他后面支持他的财团决定的,那就是南方的文人士大夫集团。所以他减免了从朱元璋开始就一直收重税的南方地区的税(为表达苏州人民支持张士诚的不满),而加重了陕西农民的税收(魏忠贤是陕西人,不知道有没有他讨厌魏忠贤这层原因);而魏忠贤当政,虽然陷害忠良,但由于自己是陕西人,对自己的老乡自然是很有感情,常常是减免税收的,所以西北很平静。相反他对南方是收重税的,因为他痛恨江南的东林党。现在知道了吧,崇祯下错了致命的一棋,如果没有流寇作乱,明朝必不能亡,至少不会这么快在他手上没了。。
       
     
       谈及这段历史,则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袁崇焕。有人说,当年他入京勤王,丢弃辎重,以骑兵急行三百余里,从山海关到京城只用了三天,(相比于后来吴三桂坐拥数万关宁铁骑,十几天才走到一半,京城早已被攻陷,不可同日而语),到北京城下,以骑兵四千,坚请入城而不入,背靠城墙,血战数倍于己清军,身中数箭,皆因着重甲不透就。是这样一个功臣,竟被崇祯皇帝施以极刑,凌迟处死,割了整整3543刀,行刑时万人空巷,京城百姓争啖其肉,故有”中华民族的痛:割在袁崇焕身上的3545刀“。

        关于袁崇焕,关于他的忠奸,我曾花了一段时间去研究,说他忠的理由一个是上面说的率师勤王,还有他当年以一己之力誓守孤城宁远,一炮将努尔哈赤轰下宁远城楼,获得宁远,宁锦大捷,挽狂澜于即倒,为巩固关宁防线,亲自训练出了无敌于天下的关宁铁骑,这支部队后来成了对抗清军入关,农民起义的砥柱。说他是奸臣的理由是:他擅杀皮岛主帅毛文龙,做了一件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解决了清军的后顾之忧,后人认为这是当年和后金议和的筹码; 当年回师勤王,他放弃孙承宗定下的防守蓟州,通州,在京城外围抵抗清军的策略,转而跟着清军走,直追不打,直至逼入北京城下。这一举动非常诡异,大有诱敌进攻都城的迹象,后来还坚请入城,(以至于京城近郊的百姓深受屠戮,才会争啖其肉。)这一段后人一直看不明白。 最后就是,为他平反的不是崇祯,而是后来清朝的乾隆皇帝。

        我的观点是袁崇焕基本上是忠, 他直追不打,是因为他想诱敌深入,这是他在关外一贯的打法,锦州就是这样,清军以骑兵为主,不利于野外作战,找一个大的城池坚守更利于作战。但他弄错了一点,北京城不同于锦州,北京是都城,不容有失。他是军事上的天才,却是政治上的白痴。但他确实是有过错的,崇祯杀他并非一时昏庸,像清史上说的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之类,因为当时从收监到斩杀已经过了8个月,并不是所谓一时激愤才杀的。而且当时明思宗崇祯给他定的罪是:“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于三年八月碟刑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 从这些条目看,他确实咐托不效,因为他就任蓟辽督师时,曾夸口五年平辽,结果不到一年,就让清军攻入北京城下。以市米资道,也确实用本就短缺的粮食资助蒙古,结果蒙古后叛,助后金。总的来说,他是存在过错的。

        至于乾隆为他平反这段,是有一定政治原因的,须知满清刚入关,清剿李自成。打出的是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来笼络人心。到了后来实际掌权,却发现把崇祯皇帝勤政爱民的形象塑造的太好了,以至于人们不禁会问既然这么好,你们为什么要推翻他自己做皇帝呢。再说他不好等于打自己嘴巴,不如借袁崇焕来抹黑崇祯,因为众所周知,袁崇焕是崇祯杀的,于是便着力塑造袁崇焕的光辉形象,来体现崇祯的昏庸急躁。这里可以看出,清朝的史官是极其没有人格的,没有职业精神,不尊重历史,可以为了政治目的去篡改很多东西。


        关于他计斩毛帅这点,我始终不能明白,有人说是一山不容二虎,不利于统一调度,也有人说,这是和后金议和的筹码,因为当时农民起义已经爆发,他可能想收回精力对抗内忧。 我觉得都有几分道理。我曾经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这个,毕竟这是个大事,斩杀毛文龙之后,才有他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的叛逃,以至于火器等技术被大清习得。 有段时间,我甚至想用机器学习的算法去评价袁崇焕和毛文龙谁忠谁奸,比如抽取一些分类的有效特征,强化关联规则,后来有些主观权重不好确定,再加上缺乏训练样本,故而放弃。但是仅仅通过他们的部下的挖掘,可以反映一些东西(换言之,子类往往可以反应父类的一些状态信息),比如袁崇焕的部下是祖大寿,何可纲,赵率教等,还有他的关宁铁骑(吴三桂当时还是小罗罗),但是这些人是死忠的,赵率教战死,何可纲宁死不降,被祖大寿设计诈降杀死,祖大寿降而复叛(那是在马吃完了吃人肉的情况下),后来又死战,在确定洪承畴援军已在松山被歼灭,求援无望时,最终投降。 关宁铁骑更是到最后死守山海关的最后一股力量。反之再观毛文龙的部将,孔有德等都是主动投降,连他的儿子毛文禄都投降了,由此观之,induce that 可能当时毛文龙已经动摇,邀功两边讨好成分居多。
        


 明亡,天下亡

       有人说清朝相对明朝,政治清明很多,皇帝大多没有太大过错,顺治没有屠戮功臣,有康乾盛世,但是他们似乎忽略了很多东西,清朝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王朝,中华民族没有了创新,没有了民族精神就如行尸走肉。大臣不敢直言,天下无国士,无独立之精神,无改革之举措。而明朝,虽有皇帝怠政,太监弄权,却不乏治世之能臣,首辅三杨,李东阳,杨廷和夏言,徐阶,高拱。 。。张居正时甚至有夜不闭户的景象,内阁制度制约皇权,言官以死于国为荣,坚持自己的观点,为谏言而争先赴死,皇帝亦遭弹劾。
      在军事上,大将蓝玉远征大漠,消灭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成祖朱棣指哪打哪,瓦剌鞑靼闻风丧胆。嘉靖时南有戚继光北有李成梁,努尔哈赤不过是一届家奴。对外有大国之风,郑和下西洋彰显大国之风,万历三大征,李如松将丰臣秀吉为首的一群日本名将打得狼狈不堪,滚出了朝鲜。火器在军事作战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明朝就有神机营三大营,创建了骑兵先行,火器掩杀的精湛打法。在后来关宁铁骑中,三眼火铳被发明,用于实战,可以扛在肩上连发弹药。而清朝做了些什么,两三百年过去了,反而倒退了,还是刀枪的冷兵器,丝毫停滞不前。以至于丧权辱国,清朝没有创新,因而没有科学,八股取士。所谓的康乾盛世时期的生产力,甚至不到宋朝钢铁产量的三分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钢铁产量才能与之媲美。
     在经济上,明朝就有资本主义的萌芽,而清朝却重农抑商,积贫积弱。
     在服饰上,明朝恢复了汉朝衣裳垂而天下治的服装。而清朝却要有棱有角,顶戴花翎。女子要穿旗袍(我从来不认为旗袍是中华民族自己的服饰)。中华民族失去了自己的衣裳,失去了自己的头发,却要留辫子。。。。清朝,臣子不称臣子,却叫自己奴才。何等的下作。
     
      何为华夏,有衣裳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我们失去了自己美丽的衣裳,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明朝永乐大典收集的书籍有几十万册,而清朝的四库全书只有区区三千本)。仁人志士死于国,剩下的就是一些没有独立人格的行尸走肉。终于明白为何说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华,南宋灭亡的崖山一役,大臣陆秀夫背着少帝投海自尽,十万宋军不愿被俘,纷纷投海自尽,上到大臣,下到百姓,不愿做亡国奴的纷纷跳海, 元朝脱脱的宋史上并没有过多得描写这一场景,只有一句描述这场战役的惨况:”数日后,海上浮尸,以数十万计“,这是怎样一种民族精神。唐宋时期一时视中华为衣食父母的日本人,听闻这一消息,举国带孝,面西哭拜,元朝闻此震怒,派船队远征日本,后来在一场台风中全军覆没,这就是被日本称之为”神风“的由来。

      明朝是一个很有骨气的王朝,尽管皇帝怠政,太监当权,锦衣卫横行。但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铮言一直被恪守,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中间虽有土木堡之变,于谦坚守都城,反对迁都,故有京城保卫战的胜利。即便是到最后李闯杀入北京,也丝毫不曾有南迁偏安一隅的举动,寸土必争。不像清朝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无数。
     
      有鉴于现在有关清朝太监,格格,阿哥的电视剧太恶心,有的还是穿越,故而由此感慨。

      本文取名,公元1644,正像暮色难鼓的我, 暮色是指一个人,人未老,心已老,就像快要嗝屁一样,终日浑浑噩噩,不明所以,期望改变。

[flash=media]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5NTYxODg0.html[/flash]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5321-642620.html

上一篇:KDD-CUP Proposal
收藏 IP: 180.172.69.*| 热度|

2 陈楷翰 MassSpec168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