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lmyl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博文

教师眼中的大学生——80后自画像及反思

已有 4408 次阅读 2012-12-21 15:08 |个人分类:象牙塔生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生, 80后, 自画像

1.大学文凭算哪根葱:辛辛苦苦小学六年,勤勤恳恳初中三年,废寝忘食高中三年,却赶上国家扩招,任他猫猫狗狗也都能混个大学文凭。

2.刚毕业就失业?:稀里糊涂大学混了四年,使尽浑身解数拿到英语四级证、计算机等级证、毕业证,却怎么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有的连工作都找不到。

3 .干的还没民工开心:千心万苦进了外商独资企业当白领,才发现原来中国现在遍地都是外企,500强有499家在中国有分号。

4.房子是心头之痛!福利分房早已成为昨日黄花,住房公积金少得可怜,又赶上无耻之徒遍地炒房,一年攒下来的钱才能买两三平方米住房。

5.哪里有“真”可言?小时侯教育要做个诚实的孩子,中学大学又普及诚信教育,工作后又不得不说假话,拿假文凭,在假发票上签字。

 

 

6.发现“所学无用”他们说计划经济的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普及素质教育,结果我们什么都得学,什么都要摸到皮毛却连皮毛都不知道。

7.“网”上人生的迷茫 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网上信息如潮涌,不论是垃圾还是精华都让人疲惫不堪,没有手机和电脑人家会觉得你生于60年代, 

 8.对社会心灰意冷: 从小学完雷锋学赖宁,接着学习李素丽,现在学习杨利伟,表面文章做足了接着自私自利。

9.一事无成,一钱未赚,一权未谋?闯荡社会若干年后发现一事无成一钱未赚一权未谋,逼不得已重新拾起书本,泡在冲刺、精华、宝典的密题中,希望混个更高一点的文凭出来好混日子。

10.谁把我们放在了眼里?美好的生活属于谁呢?二十年前:“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十五年前:“太阳是我们的”;十年前:“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八年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现在:“我闭上眼睛就成天黑”。1990初生牛犊不怕虎,谁都没把80年代人放在眼里。

 

 

在CSU,笔者经常与在CSU任教的华人教师、来自中国顶尖高校的留学生、从大陆高校来的访问学者交流,探讨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根据笔者自己的观察,造成80后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中国特殊的国情:作为世界初级产品加工厂,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弱和急功近利的指导思想,中国企业吸纳科学技术水平极低,更多的情况下,他们更钟情于农民工般的廉价劳动力,在大学疯狂扩招背景下已经远远超出了社会的吸纳能力(美国科州2007年高中大学升学率只有25%);

2. 大学专业设置不合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熟练技术工人、应用性工程专业工程师和第三产业服务人员将是人才市场主力军(美国人才市场需要量最大的不是科学家,而是工程师,每年都要从国外大量引进人才),中国高校基础理论专业(数、理、化、生、地)、缺乏应用价值的文科专业(哲学、历史、中文、政治)、严重脱离实践的管理专业(经济管理、外贸、金融、商业)所占比重过大,其中尤以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一流综合大学表现得最为明显(北大、南大、浙大、中国科大、吉林大学出国率最高);

3.畸形的市场经济体制:工作稳定、福利待遇较好的政府机关、垄断性国企、科研事业单位已经逐渐沦落为特殊阶层不容他人染指的自留地,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劳动强度大、工资低得难以生存的私有企业又令毕业生望而却步,好的进不去、差的不想去,这种进退惟谷的状态人为造成了就业困难;

4.80后大学生特殊的家庭背景:作为独生子女,80后大学生在拥有较为丰富知识、活跃的思想、较强的物质财富欲望的同时,普遍缺乏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容易迷失方向,如同一盆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温室花朵(根据笔者的任教经验,目前1/3的学生在认真读书,1/3在混文凭,1/3属于浑浑噩噩的跨掉一代,对于工科专业学生,只要真正学得好是不愁找不到理想单位的);

5.浮躁的国民心态:急功近利、贪图虚荣、互相攀比等种种浮躁的心态已经笼罩在整个中国大地。在美国,博士生去超市当理货员很正常,硕士生去农场饲养动物也不足为奇。据笔者观察,在美国大学校园,大部分学生生活得都很快乐,跳楼自杀简直就是一件天方夜潭。除了和美国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较高的工资待遇、较为公正的用人制度外,不能不说与国民的心态有关系。

注:博文前半部分系笔者根据网上资料摘录整理而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644996.html

上一篇:往事如烟:同桌的你——与自己同桌的女生
下一篇:曾经沧海难为水 冬至日忆父亲
收藏 IP: 180.111.96.*| 热度|

7 刘淼 魏武 刘全慧 陆雅莉 刘让华 强涛 原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