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正值2020年SCI期刊影响因子发榜的日子,与学术界相关的各大网站、论坛、学术交流微信群,到处都是各领域SCI期刊因子高低的讨论。没办法,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地破四维,以SCI论文为代表的单一评价体系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却逆势而上,越演越烈。
对于绝大部分学术界从业者,在现实语境下,高IF SCI论文就是与职称、头衔、收入、名誉紧密相关的硬通货,想不重视都困难。随便登录一个高校网站师资队伍简介栏目,高IF SCI 论文发表记录良好者,往往也是人才帽子拥有者、各项基金主持人、各级中层领导岗位担任者。各大高校网站的头版头条,往往也是学校CNS、高被引论文发表的宣传资料。至于根据SCI 论文发表的分区、IF值、篇数确定人才级别与待遇的招聘广告,更是堂而皇之的占据相当一部分科研院所人事部门网站头条。
一个政策实行了若干年,会形成路径依赖、一大群利益相关者。政策制定之前需要可行性研究、政策制定后需要后评价,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自我完善、自我纠错的机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的政策的制定恰恰缺乏这样一种平衡机制,以至于很多问题积重难返。
本人并不反对SCI论文,最近几年,也指导博士生发表了10多篇的SCI论文。我不赞成的是,这种不分行业、学科、科研院所性质的与诸多利益紧密挂钩的一刀切的评价方法。大学与科研单位目标、导向不同,综合大学与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心也有所不同,应该有较大的区分度。
今天早上看到一位朋友发到微信群的发言,深有感触:高校不以教学为重点,不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一味抓科研、发文章为核心就是本末倒置!学农的博士硕士不下田、学草的博士硕士不认识草,学林的专家不认树,学畜牧的博士硕士没有养过几天牛,学医的研究生不会看病!!!
从某种程度上,学术界已经被SCI论文绑架了。既然是绑架了,被绑架者自然不能表达其真实意图,国内学术界的各种怪像也就见怪不怪了。知道说了也白说,既然白说,就随便写写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