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lmyl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博文

规划但不能计划——小议面向诺奖的国家科技发展规划 精选

已有 14073 次阅读 2018-10-15 09:4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诺贝尔奖尤其是自然科学类的诺奖,因其公平、公正性,100多年来,受到国际学术界无数专家、学者的称赞。以获得诺奖,作为衡量专家学者世界级学术水平,通常情况下不会招来多少异议。将诺奖作为科技发展目标,要比国内若干个世界一流的奋斗目标,要明确、清晰得多。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拥有世界最大人口数量,在历史上曾经为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当代自然也要为世界全人类的科技进步、福祉水平做出应用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投入成倍增加、科技人员数量已经跃居首位,GDP总量、SCI论文数量早已跃居世界第二,更没有任何理由在每年的诺奖中总是扮演名落孙山的角色。因此,将诺奖作为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破解现有科技体制的痼疾,树立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塑造一个尊重知识文化的社会氛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种诺奖科技规划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如果将诺奖作为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一个主要目标,为实施规划,必然要在科研经费分配机制、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方面顺应创新性研究的需求,做出颠覆性的变化。当前科技界存在的唯帽子、论文、项目的急功近利现象,已经严重损坏了中国科技的创新能力,成为我国摘取诺奖桂冠的主要障碍。关于这一点,一线科技人员、科技管理部门领导,均有清晰的认识。之所以痼疾难治,无非个人、部门、集团利益使然。如果将诺奖作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这些个人、部门、集团利益,在强大的国家利益面前,都可以忽略不计,机制、体制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诺奖获得者众多国家的共同的文化现象。既然已经制定了面向诺奖的国家级科技战略规划,知识分子的物质、名誉地位问题的解决也非难事。

     需要注意的是,诺奖可以规划,但不能计划,更不宜设立类似科技支撑的诺奖基金。众多诺奖获得者的科研经历告诉我们,诺奖与科研人员数量、人才帽子、论文发表期刊档次、经费数量多少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获得时间与论文发表时间、研究者从业时间之间也无规律可循。可以说,诺奖的获得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变数。因此,诺奖可以规划、但不能计划,而这种规划也需要在较长时间尺度、较大空间尺度上进行才更加合适。

      设立诺奖基金的方式更不可取,因为在存在巨大变数的诺奖面前,存在着谁有资格申报、经费资助大小、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等一系列无法克服的难题。并且,在中国现有国情约束条件下,获得诺奖基金资助的不出意外,是戴有各种帽子、不差钱的学术精英,评价的成果也难逃CNS论文的命运。笔者曾经担任过国家科技支撑、杰青及优青的评审专家,这些申请人往往是多项科研经费在手、N顶帽子在头的学术精英。在过去的诺干年内都未能获得诺奖,谁又能保证再给若干万元经费、经历若干年研究获得诺奖的概率会突然增大许多呢?

    将诺奖作为国家级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的意义,在于表明科技管理部门的一个决心、态度,为建立一个创新性科研体制,塑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氛围,提供了一个制度框架。规划如能贯彻执行并持之以恒,诺奖的获取一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日本的诺奖科技规划及巨大的成就,这块他山之石,也许可以攻中国这块宝玉。

     面向诺奖的国家级科技发展规划,必要性、重要意义已经十分明确。是否可行,很大方面取决于有关 部门的决心、魄力。




如果总结诸多诺奖

     



2018年诺贝尔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1140881.html

上一篇:荒芜的乡村与平庸化的学生
下一篇: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参加校庆?
收藏 IP: 121.237.50.*| 热度|

15 郑永军 杨正瓴 王振亭 黄永义 彭振华 李久煊 王震洪 吴嗣泽 王从彦 王庆浩 高友鹤 季丹 蔡小宁 叶建军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5: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