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参与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历程 精选

已有 27325 次阅读 2016-5-30 08:0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课题, 重大科技专项, 项目申报, 韩春雨

近年来国家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除了越来越多人申请,相对比较公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往年还可以申请的大课题有973863,以及其它不少部委的重大专项如水专项等等。为了便于科研管理,防止有单位从不同的口径就相同的研究内容申请多项研究经费,国家取消了973863,及一些部委专项新的申请,而统一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学校为了鼓励大家申报,能从这些5000万元级以上的重大专项用分一杯羹,介绍说:编制这些项目指南的大牛们不允许申请,目前手头上有国家重大课题,还没有结题的大牛们,也不能申请,所以相对而言,今年可能是比较容易申请到这些大课题,特别是有实用背景的研究课题。

这几千万元级的重大专项,本来都是各大牛们的定身量造的游戏,通常与我们这些普通科研人员是无关的。但受学校的蛊惑,想到我们在应用技术研究也取得一些成果,再说那么多大牛们没有资格申请,风水轮留转,说不定我们能参与这些重大专项呢,故我们也就有点跃跃欲试动心了。

学校科技处通知:由教育部组织,在杭州浙江大学召开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协调会,我们就兴冲冲地飞到杭州。新重大科技专项,申报指南上按不同的行业与方向,列出一些可以申报的课题,每个课题的总经费都预计高达5000万以上。这样的“大蛋糕”,显然一个单位是呑不下去的,必须采用多单位联合申报的形式。虽然一些大牛自己手上已有多项国家级大项目,今年难以继续主持申请,但大牛们的学生更多,大牛们可能通过支持自己的学生或课题组的其它成员来参与拿项目,所以,不存在大牛们因手上已有项目限制这个制约。看到牛人云集,这么大的项目,我们只有抱腿申请的份,将我们多年来开发的有应用背景,有些已取得较好应用效果的新技术,寻找一个牵头申报的单位,参与进去一起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我们开发的臭氧-曝气生物滤池的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参加了南方一所大学组织牵头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资源回收项目申请;我们开发的另一项技术,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反渗透浓水的水与盐资源化利用,参加了另一所北京著名大学组织的钢铁行业与印染行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项目申报。经过一个多月的折腾,我们参与的二个项目申报都没有获得资助。回顾这个申报过程,还是有不少耐人寻味之处。

印染行业是工业耗水大户,在印染工序中为了提高染料的着色率,往往投加盐,故印染废水中也就带有盐。随着水资源日益短缺,对印染废水处理的回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水的高级回用,采用反渗透法,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纯水作为回用水,而含有盐的反渗透浓水,则成为处理的难点。有人提出,将浓水蒸发,回收冷凝水,该方法固然可行,但蒸发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处理费用高昂。我们考虑印染废水中的盐是染色工序中带入的,能不能将反渗透的浓水,经适当处理后,回用到染色工序,既回收废水中的水,又回收了废水中的盐?经过实验证明:只要将反渗透浓水中的有机物及硬度脱除到一定程度,反渗透浓水完全可以回用到染色工序,代替新鲜的自来水与盐,真正做到了水与盐的同时回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印染废水处理的回用率。开发了这个技术,我们不仅申请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还发表了相应SCI论文。基于开发的这个技术,我们首先参与了国家某著名大学申报的关于火电与纺织的节能减排专项。该著名大学项目申报负责协调的教授,听了我的介绍,并要求我将我们申报的核心内容发一个电子邮件给他,他就答应可以接纳我们共同申报,我们也就满心欢喜,等着进一步完成申报程序,甚至做着将来申报成功获得分钱的美梦。

就在我们另一个项目申报,不少手续工作不断要完善的情况下,而这个著名高校几乎没有任何消息反馈,后来,实在忍不住了,打电话给著名高校教授,他回复令我非常沮丧,他讲,因为要加入他们团队的其它高校教授太多,上面打招呼的人也很多,他们没有办法将我们列进去。我知道,也许我的材料比较弱,达不到加入他们团队的要求,但因申请的流程繁琐,准备的事项要求详尽,如不能合作申报应主动及时告知,好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寻找新的牵头单位,而不该拖延至报名截止前夕才被动回复。虽然我知道什么是“一诺千金”,但若及早告诉我不能加入他们团队,我肯定还是可以接收的。但这种我不去电话问,就什么都不讲的做法,至少我自己是不会做的。言必信,行必果是鄙人向来的行动指南。也许有时给人有刻板的印象,听说我与一些企业主谈合作或交流,一些企业主转述给其它参会的老板往往加上一句:汪教授非常准时这句话。怎么比我们还要牛的大学教授就做不到这一点呢?

由于临近报名截止日期,这种打击与沮丧还是相当强烈的。我们手上有部分组织牵头单位的名单,第二天一早,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采用“陌生电话拜访”的形式,给北京的另一所大学牵头申报的教授,介绍了我的情况,讲希望加入他们的团队。这位教授告诉我,这个课题分二大块内容,他那边负责火电部分,纺织部分由江苏的一位教授负责,要与江苏负责纺织的教授联系沟通,并立即给了我江苏教授的联系方式。江苏这位教授对纺织行业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听了我的介绍,立即拍板欢迎我加入他们团队。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次成功的陌生电话拜访,将我沮丧的心情一扫而光!由于我们材料已准备好了,很快就将原来投给北京某著名高校的材料通过电邮发了过去。后来,通过进一步交流,我们有些观点是相同的,我们的一些应用技术已在国内部分地区推广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成绩。拿到国家重点专项的支持,钱对于我们并不是很重要,而是有国家项目的平台,更有利于技术在全国,或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一个月后,等来了二个不好的消息,参与的二个重大科技专项都没有能通过第一轮的审核。但无论是否拿到这些专项,我都非常感谢这二家接纳我作为成员一起申报项目的单位与相关教授。

不过,想一想这些5000万以上的重点科技专项,有必要这样申报吗?既然应用前景那么好,技术那么先进,国家只要提供一个平台,或提供低息贷款,或鼓励申请风险投资来解决资金问题不是更好吗?看看韩春雨十年只拿到区区几十万元资助而取得卓越的科研成果,几乎相同的研究内容,有必要用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科研经费来做吗?钱多真的成出大成果吗?我看不是,典型恶例:拿了国家几亿元经费,真正搞“科研”的是几个农民工,将外国芯片的外文标志打磨掉,再印上自己的标志。

韩春雨搞科研,兴趣来了,看到了希望,没有钱,借了几十万也要做。其实我们搞研究开发又何尝不是如此?想到好的方法,我们也不会等拿到国家的科研经费才开始研究,而是立即行动,能拿到国家的资助,也只是将其作为锦上添花的补助。我就不相信这种组合式,拉郞配的近亿元的重点专项,能取得什么重大的突破性进展。火电行业与纺织行业是二大工业类别,为什么要将他们硬拉到一起呢?一定要创造一个大项目,来培养所谓“科研帅才”吗?再说,帅才是这样拨苗助长培养出来的吗?我想真正的帅才应是在科研的磨炼与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的;而通过上亿元大项目培养出来的所谓帅才,只能是关系学一流的帅才!

国家应该增加每个50万元左右的科研项目经费,给众多的真正想做科研的基层科技人员,也许能催生出更多韩春雨式的科技开发人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2399-981129.html

上一篇:某些所谓的成果和业绩是否也在拷问良心
下一篇:工程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与风险防范的思考
收藏 IP: 58.254.4.*| 热度|

98 张士宏 王振亭 陈楷翰 吕喆 杨学祥 陈南晖 李红兵 李永丹 王杨君 喻海良 陈齐风 徐绍辉 杨正瓴 蔡小宁 姚攀峰 林辉 彭渤 鲍海飞 张卫 庄世宇 叶建军 黄仁勇 陈新泉 许培扬 陈儒军 武夷山 毕重增 王鸣远 周健 肖小敏 张江敏 孙学军 任磊 戴小华 高建国 归明月 左宋林 谢志刚 陈理 杜培鑫 曹俊兴 赵保明 徐西占 李学宽 刘学武 梁洪泽 朱志敏 黄永义 庞晓明 李庆祥 张光明 马磊 唐小卿 LetPub编辑 张杨 李志俊 孔梅 田云川 张立新 戴德昌 赵美娣 王晓峰 李竞 陈希章 侯成亚 杨生茂 唐晓琳 赵兴中 董焱章 张业明 李伟 汪凯 qzw honfei biofans xchen doctor5 idealist lingling101 ly6617 ghzhou5676 pkuer8102 xlianggg table taoshl neilchau watercold htli ron1969 brns xiyouxiyou bridgeneer fei763 crossing wgq3867 benzbenz Araneae11ZX gaoshannank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