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SCI论文的其它效应 精选

已有 16031 次阅读 2012-11-1 07:5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文, SCI, 跨国公司

科学网上最近几个月以来,网上“争鸣”的热点主要有转基因问题,及SCI论文有没有用的问题。转基因产品虽然还存在争论,但在美国已大规模使用了也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也有不少转基因产品在销售。SCI论文目前在国内的主流高校,仍是作为评职称,业务考核的主要指标。SCI论文因为审稿程序更规范,且没有国内部分杂志存在的“人情稿”问题,一般人都认可它的学术价值,但普遍都认为SCI论文几乎没有实用性。我这里从我亲身的经历,从另一个角度介绍SCI论文的“实用性”。

 

前段时间我们学院的院长收到国内一所兄弟大学的教授发来的电子邮件,对方询问我们是如何与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形成合作协议的。因这个企业是与我们课题组合作的,院长就将这封电子邮件转给我,让我回复。

 

APAir Product)作为一家世界五百强的气体产品公司,他们本身有比较强的研究开发及信息收集能力,他们了解到我们从事臭氧应用于水处理领域的一些专利,及发表在国外的SCI论文,由于他们准备拓展气体产品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特别是用纯氧制臭氧,并应用于废水处理领域,在经过几轮沟通后,AP与我们合作就顺理成章了,主动联系我们,提出了二个应用臭氧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课题,达成互惠的协议。

 

另外一家世界五百强的气体产品公司,普莱克斯公司,了解到我们在臭氧应用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们的一名刚从同济大学毕业招聘到他们公司的博士,主动联系我,探讨与我们合作的可能,但他们是AP的竞争对手,了解到我们已与AP合作了,只能表示遗憾。

 

跨国企业安美特(中国)化学有限公司,是电路板制造化学试剂的大型专业公司,同样,他们也收集国外发表的关于废水处理新技术方面的SCI论文,看到我们的一篇化学氧化与生物联合处理废水的SCI论文后,用电子邮件与我联系,他们公司就在广州,我就去他们公司进行了面谈,在交谈过程中,他们拿出在废水深度处理领域查到的SCI的相关论文。从这些论文中,除了我们的研究论文,我也看到了德国的研究工作者在2000年就研究了先臭氧氧化,然后再用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而我们在国内2005年申请的发明专利,差不多是采用相同的方法。当然,我们现在申请发明专利,不仅查国内的文献,专利,也查国外的文献了。我告诉他们,我们现在开发了更好的深度处理方法是臭氧氧化与生化反应在同一个反应器中进行,且有比较好的处理效果,该技术也申请了发明专利,且获得授权。他们讲,要等我们有大规模实际工业应用后,再具体谈合作。后来我们一直作为朋友联系着,他们公司过年过节都有一些如月饼,贺卡等礼品寄给我们。最近我主动跟他们联系,告诉他们该技术每天深度处理5000吨废水的大型工程已成功运行,且效果很好。他们非常感兴趣,将安排去看我们的这项新工程,并准备开始真正的合作。

 

其实这些国际一流的公司,有一帮研究人员,除做研究外,也在搞科技信息收集,若你真的做出突出的研究成果,申请了发明专利,发表了有影响力的论文,他们会主动找你,而不用你去找他们的。我有一篇关于氧化铁红清洁生产的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的一个SCI影响因子只有1.2的杂志上,德国的朗盛公司总部的研发人员,在德国看到了这篇论文,他们的研发主管从德国飞到上海的分公司,很快请我去上海交流谈合作的可能。我到了上海,告诉他们那个研究报告只是探索一种新方法,文章没有讨论生产成本问题,实际上处理成本是比较高的,离工业化还有一段距离,大家很客气地进行交谈,他们请我参观了他们的生产工厂,后来没有实质的合作内容。但我国是氧化铁红生产大国,虽然在国际的品牌产品销售中,我国所占的份额不大,但初级氧化铁红的产量,我国占全世界的70%的产量,且该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氨氮废水污染也比较严重,这也一直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该领域进行研究,申请了几项发明专利,发表了一些论文,最近技术应取得重大进展。开发的技术必须尽快推广,我们与朗盛公司已存在联系,当我再找他们时,就相对要容易多了。

 

所以,我给兄弟大学教授的回复就是:若你们的研究已取得了成果,一定要先申请专利,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然后再发表论文,一些国内公司,也会关注国内的杂志论文(我在国内的一些工程项目,有不少是通过国内发表的论文被他们看到,然后再找到我们的),而要引起跨国公司的关注,就必须是SCI论文了。在相关领域,这些国际公司会通过SCI论文,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及研究动向,有可能他们就会主动与你联系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2399-628146.html

上一篇:生男生女—偶然中的必然性
下一篇:从教学基层看研究生教育的变迁
收藏 IP: 116.28.66.*| 热度|

43 许培扬 武夷山 喻海良 张成岗 梁建华 郭向云 刘淼 马磊 翟远征 化柏林 徐满才 房治 周锋 李培光 刘洋 胡传圣 张树风 Editage意得辑 高绪仁 柳林涛 曹聪 张波 宁利中 韦玉程 彭真明 吴浩宇 吴明火 陈冬生 张红光 虞左俊 钟灿涛 刘文礼 徐绍辉 覃开蓉 韩健 海鹰 张杨 王水 宁笔 唐小卿 liuzhan001st luxiaobing12 agreatbo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