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清理“四唯”谁是受益者?

已有 23444 次阅读 2018-11-19 07:3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清理四唯, 中文期刊, SCI论文, 首发权, 成果推广

20181023日科技部等五部门发文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其实清理所谓的“四唯”,并不是不要论文,不要职称,不要学历及不评奖项。该发的论文仍要发,学历还要有,职称也会评,该评的奖也仍要评。清理“四唯”,只是要求作为科技工作者,不能唯论文马首是瞻,为了论文而论文,而要有真才实学,要求能为科学的发展,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实际贡献。

其实我觉得清理“四唯”的核心是唯论文,且是唯SCI论文。因为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是其它“三唯”的基础。有了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研究生就可以毕业,学历就有了;评职称也要论文,特别是高级职称,也要求有所谓高水平的SCI论文,论文有了,职称也就差不多了;而获奖复杂一点,同样也要有所谓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支撑。这样,就造成有不少研究人员为了论文而论文,打破头往国外的SCI杂志,特别是一些高影响因子的杂志投稿发论文。其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整天寻找高影响因子SCI论文的录用绝窍,想着如何投机取巧的发论文,而真正地花在能解决科学问题,或具体的为社会进行相关技术服务的精力和时间必然就会减少。国家管理部门及时修正这种倾向,更有利于我国的科技发展。

不用唯论文了,科学研究仍然强调“首发权”的重要。大家的研究成果往哪里发?就可以往国内的中文杂志发。在中文杂志上文章的观点和方法是创新的,同样也可以得到国际承认获得“首发权”。科学网上也有学者写过要想在竞争中获得“首发权”,投国内中文杂志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如2018718日刘立的博文:充分利用国內期刊获取“首发权”。故若清理“唯论文”,其实是清理“唯SCI论文”,受益者毫无疑问应是国内的中文期刊。

“唯论文”,就要看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就要看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要想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实际应用,发国外英文的SCI论文的效果,远远地小于发国内行业内有影响的中文期刊,国内的不少应用单位如设计院,及生产性公司或工厂,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还都有查阅国内有影响的中文期刊的习惯,不少单位仍订阅国内行业内有影响的期刊。研究成果发国内期刊论文,因论文而被国内的使用单位发现,从而使研究成果得到大规模地推广应用的例子太多了。以我们课题组为例,我们的非膜法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的大规模推广,就是杭州的设计院看到我们发表在《中国给水排水》上的文章,然后找上门来开展合作,先后花了差不多二年时间,在杭州天山岭现场做了二次中试研究,最后建设了杭州天子岭日处理1500吨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从而形成全国影响,现在我们在全国,用我们的方法建设了50多座非膜法没有浓水麻烦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厂。我们的臭氧-曝气生物滤池的大规模应用,则是广东溢达纺织公司的研发人员看了我们发表在《环境工程治理技术与设备》(后期刊名改为《环境工程学报》)的文章,然后溢达公司提供研究经费给我们开展现场小试研究,现场中试研究,生产性验证工程,最后投产了日处理3万吨废水深度处理工程。所以,不唯SCI论文了,研究人员将好的研究成果投稿国内杂志的积极性就会大幅增加,一方面有益于国内的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另一方面国内的中文杂志,也一定会收到更多的优质稿源!

国内的中文期刊理论上应该成为清理“四唯”的最大收益者。但客观上来讲,国内的不少中文期刊还有巨大的改进空间。要借这次清理“四唯”的东风,真正地将杂志做好,做强,增强期刊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的影响力。从审稿,编稿方式上都要有所改进。坚决杜绝“人情稿”,学术期刊决不能掉进只图赚钱沾满铜臭的“粪坑”。只有真正地将国内的中文期刊做强了,才会进一步地吸引更多的读者,从而进一步提高中文期刊的影响力。科技是国家富强的基础,而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则是科技先进的标志。大家共同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2399-1146996.html

上一篇:我开发的这项技术该是世界首创了
下一篇:我们不惧怕且渴望与国际一流公司同台竞争
收藏 IP: 210.73.7.*| 热度|

69 郑永军 刘立 谭庸桢 孙杨 李学宽 张勇 杨顺楷 季丹 冯新 喻海良 张勇 吕洪波 马明 郭奕棣 肖小敏 史晓雷 晏成和 梁洪泽 从拾源 武夷山 姚远 王从彦 江克柱 杨正瓴 肖勇 汪玉玲 杨金波 张忆文 高友鹤 杨洪强 周春雷 韩晴 张北 周忠浩 李南生 黄永义 李陶 李毅伟 王华民 苏军 张国良 卜令泽 吕健 张军平 程帅 王洪吉 李斐 黄仁勇 李东风 袁有录 贺玖成 杨辉 吕建华 黄永义 李万春 周健 黄育和 徐海波 熊玉兵 苏力宏 孙颉 黄玉源 陈智文 张成岗 梁发云 zjzhaokeqin ncepuztf hmaoi Hyq1893685379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