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做加法,做减法 精选

已有 5136 次阅读 2023-9-12 16:11 |个人分类:时间管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微信图片_20230912160320.jpg

(一)

生活和工作,是不断地“做加法,做减法”的过程。

有人说读书是“先越读越厚,再越读越薄”,这就是“做加法,做减法”。

人经常把一袋一袋的物资从超市买回来,然后把一袋一袋的废弃物丢到楼外的垃圾桶,这也是“做加法,做减法”。

我每天收到几份报纸(做加法),欣然阅读,之后除了以版面为单位剪下有用的文章,其他的报纸都放在垃圾袋里,送到小区垃圾桶(做减法)。

我通过各种契机(无论是看到书评介绍,在书店浏览,还是听到网课教师提到),购买了很多书籍,堆满了书架和沙发(做加法)。最后,实在放不下了,把用处不大的、写得不好的、过时的书籍丢弃(做减法)。

陆续买了很多DVD碟片(做加法)。每看一张碟片,我都会把这张碟片要么放在碟片包(并把碟片包装扔掉),要么把碟片连同包装全部扔掉(做减法)。

(二)

人遇到的在时间管理方面的困惑、瓶颈,主要是一味地做加法,而不做减法。

科研工作者、大学教师总会遇到各种邀请和机会,比如被邀请到校外做个报告,被邀请参加校内的一个座谈会,被邀请撰写综述,被邀请担任学术期刊的审稿人,被邀请担任毕业论文答辩的评审专家,被邀请撰写教育方面的通俗文章,被邀请参加班会作个发言。

在行动上“做加法”,多多少少总会有些收获。比如,参加学校一个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座谈会,听听导师怎么吐槽、研究生管理人员如何回应,能增进自己对于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也有助于自己写出好的报刊文章和博文。担任学术刊物的审稿人,使自己有一种被编辑承认、重视的感觉,也使自己有一种学术权威的感觉。

但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很容易出现精力不济、压力山大的问题,甚至会导致事情搞不定。

举个例子,有的人会有一种“奇特”的习惯,那就是想着去旅游“打卡”。或者,好长时间没有去某一个商厦、某一个博物馆了,在忙完了手头的阶段性的工作后,就想着:去那个商厦、那个博物馆再看一下吧,好久没去了。但为了打卡而打卡,不但消耗了时间,而且使自己因为耽误了工作而焦虑。

再比如:有些科研工作者一味地“做加法”做新的实验、测新的样品,幻想着能够出好文章,但却忘了“做减法”,即忘了把旧的文章“卖”出去。如此这般,旧的文章卖不出去,新的文章也产生不了……

我也曾经在微信收藏夹里收藏了很多看到的推文,并且在手机里下载了很多APP。我在外面吃饭的时候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曲,我会用音乐APP找出这首歌的名字,并截屏保存在手机相册。我参加各种培训班、网课班,也会加入微信群。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机里的内容越来越多。

当手机里的内容越来越多,就构成了信息冗余。当各种事情越来越多,事情就越来越搞不定,自己的压力也会很大。

(三)

当精力有限、压力山大的时候,要做减法。做减法就是拒绝一些不是特别有必要的会议、审稿邀请。比如,有时候我“痛定思痛”,在有些学术期刊的审稿系统中设定,从2023年几月几号到2033年几月几号(十年)都不审稿了。

有时候,我开车去校外参加一个会议。我知道,如果不去的话,自己会不好意思,也怕被人说。但去了之后,发现这个会议更多是场面上的事情,就是坐在前排的人有交流发言,坐在后排的人也没有什么事。我就签到后,坐在后排,听到一半就“开溜”。

还有的时候,接到一个活,要调研校内知名人士纪念物品(书籍、录像等)存量。我问了几个人,他们都说这个活不好做,工作量很大,一下子做不成。我也没有领会做这个事的意图:是真的要马上布展,还是只是把布展的资源排摸清楚?于是,我就做了“减法”,挑选几个最知名的人士,找到相关的信息或者线索,发过去,就算完成任务了。

做减法的方法还包括让别人来帮你做事,比如请人上门打扫卫生、用APP网购、请快递员送文件等等。

但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减”。比如,接送小孩这样的活就很难减,一些必须要做的工作、参加的会就很难减。

而且,有的时候,做减法可能会“过头”。比如,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把几本书丢弃之后,看到报纸上提到其中的一本书,就会“反悔”,重新网购了这本书。再比如,我在十多年前贷款买房子之后,一方面迫于还贷压力,另一方面感到金戒指放在家里也没用,就把祖传的戒指卖掉了……

(四)

人要知道,什么时候要做加法,什么时候要做减法;在哪里做加法,在哪里做减法。表面上,这涉及“兵法”或者策略,实际上反映了人的价值观——什么东西对这个人来说,是有价值的?无论是参加学校里的座谈会还是为学术期刊审稿,说穿了,并不会产生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者价值。它们既不会给你带来一个科研项目,也不会给你带来一篇论文,也不会被计入年终考核的“工分”,但为什么很多人要去做这些事呢?被逼无奈或者被任务所绑架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这并不怎么说得过去——你明明可以拒绝参加学校里的座谈会,也可以拒绝为学术刊物审稿。你既然决定去做,这一定和你的价值观以及自己的习惯、性格特点有关。

放眼望去,很多事情的价值是不起眼的,或者是无法用钱或者一条条的东西来衡量的。比如读书、看报、写博客、听网课、购物、旅游。如果什么东西都减掉了,那么生活会没有意思。我想,生活和工作并非是完美的、纯粹的,总需要做一些这个、做一些那个;这样,生活才不会显得单调。

也就是说,生活和工作处于平衡之中。当自己非常累的时候,有可能会放弃一些审稿的任务;而当自己“清空”任务清单之后,一时兴起,可能会给自己找一些事情做,比如外出看展览。这些都是有可能的。但无论如何,都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要无限制地给自己揽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02369.html

上一篇:城市漫步,思想漫游,笔尖行走:城市也是一座博物馆
下一篇: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烦心事,该如何面对?
收藏 IP: 202.120.235.*| 热度|

12 武夷山 胡新鹏 蔡宁 夏向阳 彭真明 郑永军 汪凯 胡泽春 陆仲绩 杨婵 信忠保 guest259653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