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人既不是日本顶尖名校毕业,也不知道跟随的是那位大牛,实验室起步时艰辛种种,也可以算是屌丝一个。
看起来近似疯狂的实验,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虽然一直受到质疑,但还是斩获了一个又一个国际大奖,今天又引爆了炸药奖。
再看看那些迅速跟进的实验室,那些CNS上篇篇飞舞的牛文,才深刻地感受到“原创”的强大冲击力。
有人可能会说,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也可以做出来那么优秀的成果,看来环境不重要。
但屌丝逆袭成功的可能性不高,山中不具有代表性啊。
《山中伸弥:逆转生命程序》2009年1月的《环球科学》
在日本,不仅科学氛围沉闷,研究人员还受到很多规则的束缚。不过,山中伸弥却意外成为这种科学文化的受益者。最初,他只是大阪的一位整形医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决定前往美国格拉德斯通心血管疾病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做博士后,从事小鼠癌症相关基因的重编码研究。到那里后,山中伸弥发现美国简直就是“天堂”,不仅容易接触到胚胎干细胞系,并且经费充足,可以和很多顶尖科学家交流。而在日本,他四处碰壁。山中伸弥回忆道:“做完博士后研究回到日本时,我丧失了全部动力。资金少得可怜,优秀科学家屈指可数,我还得亲自饲养近1,000只小鼠。”
他陷入绝望,险些放弃研究重回手术室。但有两件事激励着他继续留在科学界:一封邀请函不期而至,邀请他担任日本奈良科技研究所一个小实验室的负责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詹姆斯搠姆森(James Thomson,另一个制造iPS细胞的研究组的负责人)分离出了第一代人类胚胎干细胞。
汤姆森分离出胚胎干细胞后,很多研究人员试图控制这些细胞,让它们分化为特定细胞类型,以替代病变或受损组织,从而改进现有医疗手段。山中伸弥说:“对于这样的研究,我们实验室根本不具备竞争力,所以我想,反其道而行之或许是条出路——不是让胚胎干细胞变成什么,而是让别的东西变成胚胎干细胞。”1997年,英国科学家伊恩威尔穆特(Ian Wilmut)成功克隆出多利羊,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我们从中了解到,即使是完全分化的细胞,也能回到类似胚胎干细胞的状态,但我们同时也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漫长的研究过程——可能要花二三十年。”
然而,山中伸弥只花了不到10年时间。为了解决胚胎干细胞研究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山中伸弥变得干劲十足。一个是细胞来源问题。他曾参观过一个朋友的生殖学实验室,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早期胚胎。脆弱的初生生命打动了他,不过他强调不反对利用胚胎干细胞拯救病人;另一个问题是,胚胎干细胞移植到人体时,免疫排斥可能危害健康,而来自病人自身的iPS细胞分化出的细胞,就不会产生这样的副作用。
经过4年的试验,他发现了24个因子,将它们转入普通小鼠的成纤维细胞,并经过合适的培养步骤后,就可以生成与干细胞相同的多能细胞。山中伸弥检测了每一个因子,发现任何因子都无法单独发挥作用,只有特定的4种因子的组合才能完成这一任务。2006年,他在《细胞》(cell)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里程碑式的论文,介绍了编码上述4种因子的基因:Oct3/4、Sox2、c-Myc和Klf4。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和Klf4。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