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会泽院的来历
7月21日,2021年青少年高校科普营(云南大学分营)在昆明隆重开营。我被安排,去给来自多地中学的高中师生,介绍云南大学东陆校园。来到会泽院,背靠厚实的铁栏杆,面对古朴的铁大门,我让学生沉思。随后我问,云南大学是谁创办的?“蔡锷”,一长得清秀帅气的小男生,即刻应答。我愣了一下,十分惊讶。瞬间,感到误解或歪曲历史,是罪过,必须即刻纠正。
贡院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五百多年前,云南还没有像样的贡院。云南首府昆明城池北侧的五华山、圆通山地势最高,围着连通南郊滇池的湖湾,十分清净。1499年,在圆通山西侧的高地上兴建了坐北朝南的云南贡院。贡院紧靠坚固的北城墙,面向开阔的水洼,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是衡监堂、至公堂、明远楼、龙门道和照壁,两侧还有牌坊、号舍(考棚)和其他房屋设置。从此,这里逐渐热闹起来。照壁外面有了贡院街,东侧名青云街隐喻青云直上,西侧名文林街昭示文人如林。进入二十世纪,有着千年历史的科举考试,终结于清王朝的覆灭,云南贡院逐渐衰落破败。云南会泽人氏唐继尧,号东大陆主人,1909年从日本留学回国,身兼云南督军与省长。唐继尧是军人,建立了威震四方的滇军,但他更重视教育,1922年在贡院旧址上创办高等学堂,定名(私立)东陆大学。1924年又在贡院明远楼的位置上新建融汇欧美风格的西式大楼,名会泽院。
幽长向上的龙门道,雄伟精致的会泽院,古朴典雅的至公堂,东陆校园的这些古建筑,写满了深厚的社会文化历史,彰显着尊重自然师法自然的人文情怀。因而,有了“会泽白家,至公天下”的云南大学校训。于是,1987年至公堂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会泽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云南大学主体迁至呈贡校区,会泽院成为云南大学历史博物馆。
讲完了,学生们还在静听,在他们的心中,会泽院变得更加高大,更不会指鹿为马了。我领着他们,走进幽深的博物馆。
2.曲仲湘先生带来的团队
在生态学科展览室,巧遇也在看展览的一位白发老人,吴玉树教授。学生们也认出来了,在开营仪式介绍云南大学生态学科的电视片里,就有这位老人。我走上前,问候吴老师,并相互介绍。吴老师欣然给学生们讲述了老一辈学者的生态学故事。
学生离去,吴老师指着墙上的图文给我说:“这样的错误,怎么能够放在历史博物馆里向公众展示?”吴老师说的是有关曲仲湘先生的一段历史。墙上的图文写着“1956年,曲仲湘教授从复旦大学调到云南大学工作,一起来滇的还有其助教及研究生……”。吴老师指出,曲先生带着他们从繁华的上海来到云南边疆,几代人数十年,执著追求,推进中国生态学的发展。可是,这个名单里,出现了不是来自复旦大学的人,而来自复旦大学的人,有的却不在这个名单里。歪曲历史事实,展示于历史博物馆,是对学术、对曲先生的不尊敬。
我说,可能是为了简明扼要,写的含糊一点。这时,吴老师盯着我,生气的说:科学研究,讲究的是一丝不苟,严谨求真。到了你们后辈,怎么能为了简明擅自增减情节,容许瑕疵?最后,她强调“我不管展览的其他内容,就曲先生的这个事情,要求更正过来!”
1980年,曲仲湘先生主编的《植物生态学》正式出版,影响着中国几代生态学人。我也是读着这本书成长为生态学教授的。在书中,吴玉树老师执笔的“种群生态学”,逻辑清晰,文笔秀美,易读易懂。数十年过去,89岁高龄的吴老师,依然耳聪目明,思路清晰,一丝不苟。实在值得敬佩。
3.老教师的执著
我把与吴玉树老师在展览室的偶遇,分享给学院专门为离退休老师建立的微信群。引来了热议。
85岁的杨一光先生,很耐心地陈述了曲仲湘先生领导云南大学生态学发展的那段辉煌历史。他说,曲仲湘先生1956年奉调从复旦大学举家来到云南大学,是很有奉献精神的。到云南大学后,缔造了云南大学生物系生态地植物学教研室,这是全国高校中的第一个。他说,“吴玉树说得对,现在许多人都没有弄清楚。我早就说过,有关云南大学生态学的历史,要问问我们”。曲先生带来的团队,有助教有研究生,还有同为生物学科教师的夫人(钱澄宇先生),在云南大学,还补充了进修生和其他地方来的教师。“我是1957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直接到高教部直属的云南大学报到,被指定到生物系,进入系主任兼教研室主任的曲仲湘教授的教研室。曲先生一直关心和鼓励青年人的培养和成长,没有门户之見,很难得”。杨一光先生语重心长地补充道。
接着,杨先生说,曲仲湘先生组织领导了玉龙雪山植被调查,在当年国内高校是遥遥领先的。随后,主持了全国第一个高等学校教师地植物学进修班,由苏联专家讲学,为期一年。后来,受命任中苏合作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定位研究站站长,专程赴苏考察。再后来,又参加领导了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资源综合考察,就是常说的橡胶宜林地调查,大约五年的时间,有声有色,热气腾腾,出成果,出人材!
一个大学,一门学科,老一辈留下的什么最珍贵?对此,另外一位教授直言不讳。后来者可以或者应该利用先驱的成果,立志高远,向前探索。伟大的学者牛顿,都能够谦虚的认为自己看的比别人更远一些,是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别说我们很平常的学人。最近些年,让人难过,国内外出现的学术不端,很多涉及歪曲事实,窃取他人劳动,原因就是借学术名誉谋取私利,忘记了执著求真的学术研究精神。探索自然奥秘,可以试错,进而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撰写人文历史,特别是近期历史,就不能按意愿,断章取义。把不真实的东西写进展示历史的文库,说小了,是工作马虎,说大了,误导后人,是罪过。
学术研究,日新月异,不同时代、不同专业的学术人,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是对学术的执著追求。
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很多知识和技能,而最宝贵的,是传授尊重事实、矢志不忘、执著追求的学者精神。
思考,纠结了数日,我忍不住,写成了这些文字。
(2021年7月27日 天水家园)
(部分图片来自营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