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科学网​的未来 精选

已有 7604 次阅读 2015-12-22 14:0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网的未来


科学网的现状很多网友觉着没有以前有意思了,精彩程度与吸引力在逐渐下降。其实客观地讲科学网上的博文的整体水准如果与七八年前科学网刚成立时的博文相较,并没有降低,那为什么大家会觉着博文的精彩程度不如以前了呢?道理很简单,是大家的欣赏水平提高了。这就跟春晚一样,八零年代中央电视台搞得第一二届春晚,那可是万人空巷啊,代表着当时全国最高的晚会水准。然而现在你再去看看,除了有些怀旧的作用外,无论是歌舞,相声,杂技等节目还是主持人的主持水平都乏善可陈。但当时全国人民还是能看得如痴如醉。而后来,为了满足大家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春晚剧组也是荟萃各路精英,用尽浑身解数提高节目水准,但仍然不能让人满意,人们的骂声与时俱进。这又是为什么呢?无他,是各位观众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超过了表演者艺术水准提高的速度,科学网也是一样。


首先我们聊聊读者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那么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读者都是那些人呢?这里的读者无外乎就是广大海内外的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博士生,年轻的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年教师,他们应该是读者是主体。这里说起科学网对这些阅读群体的影响力,别的我不敢说,就拿我自己而言。因为从12年开始我断断续续在科学网上写博文,当时的初衷是缓解在国外科研生活上的压力,写的内容无非是自己经历的求学,科研的一些粗浅认识体会。没想到在读者中产生了不小的共鸣,很多比我还年轻的学子,青年教师给我留言,交流心得,这委实让我受宠若惊。我惊讶的不是我写的东西有多么高深莫测,而是我发现竟然有那么多青年学子,教师跟我一样,经历着同样的成长的烦恼。年青人如此,年长的博主与年轻人其实是一样,不同人生阶段会面对不同困惑,有时候看着那些饱经沧桑,有着各种各样人生阅历的长者娓娓道出他们的人生故事,实在是一种可贵的经验。我敢说经常在科学网“游”的人,一定是在科研这条道路上早熟的人。而这种早熟,并不是大学里,单纯同学,老师,导师这些角色能帮你完成的。这就是科学网对每个热爱思考的读者最大的贡献。这种贡献能够加快中国整个科研成熟的步伐。


也许有人会说,科研那点事,或者说科学网上那些话题,无非就是,师生关系,论文基金,教学心得,科研政策,翻来覆去就这些,已经有无数人写过无数博文讨论过这些话题了。然而,科研这东西,就像爱情一样,古往今来,对于每个个体都是全新的感受与认知,是永远年轻的话题。所以大家不用担心这些话题会不会过时。另外,每个人的经历,见识都是有限的,常年累月的写,总有一天会江郎才尽,无话可说。这个时候,与其无病呻吟,莫不如默默隐身,静心修炼。这是自然规律,没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


那么科学网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呢?会成为一个传说吗?


下面斗胆给科学网提几条建议,与各位商讨:


1. 科学网博主群体无疑是最重要的。人性都是有弱点的,无利不起早,没好处的事,积极性自然会打折扣。那么怎么让博主们获得“好处”呢?我记得以前科技导报也是中科院的杂志上还有一个科学网博客栏目,还定期发表一些博主们的优秀博文,还有哪怕是一百两百的稿费。你可别小看这点奖励啊,这是一种认可,一种付出后的回馈。很可惜,这个博客栏目好像从今年就取消了,也不知道是经费不足?还是其他原因?


2. 以前科学网每年还搞个“全国青年博客大赛”。本人不才还荣获过全国三等奖。我当时跟我国内的朋友们吹嘘,这个是全国大奖啊,类似于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当然是玩笑话,但这同样是一种认可。名,和利,其实是无处不在。


3. 科学网管理人员应和广大博主和读者加强互动。科学网无论怎么讲也是媒体,这就跟办杂志一样,人们之所以愿意投稿,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给主编和各编委面子。而主编和各编委的声誉是判断一个杂志水准的重要标志。所以,科学网的各级管理人员,这里不仅仅只科学网的各位编辑,也包括他的上级主管部门,科学院的主管领导,应该积极参与,别把自己真的当成领导,而是自己也融入其中。科学网上藏龙卧虎,高手云集,有什么样的定位就有什么样的高度。


4. 说一千道一万,干啥事都学要钱,需要经费,需要上级部门鼎力支持。很多事情科学网这个层面的管理者应该也是力不从心。我去年在科学网博文的基础上出过一本博文集,有机会跟科学网的一位编辑(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编辑MM)有过一些接触,当时我出书有件事比较急,也可能是我这个人办事比较急,周日本来是这位编辑休息,我还是给她留言请她帮忙。事情很快解决了,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她儿子当时好像是得了肺炎,高烧40度,正在住院。这个事,搞得我很不好意思。也就在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常挂在嘴边甚至有点调侃味道的编辑MM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她们跟我们一样也是挣着一份工资的普通人。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再也不跟所谓的编辑MM说三道四。这就是换位思考。要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待遇和经费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呼吁一下科学院的某些话事人,既然办科学网就把她办成最好,要舍得投入,才能有回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945102.html

上一篇:芭蕾舞会
下一篇:老炮儿-古典流氓​
收藏 IP: 110.175.166.*| 热度|

67 曾泳春 邵鹏 苏德辰 孙学军 吕洪波 罗民 张鹏举 杨明伟 李学宽 李颖业 田云川 汪育才 彭渤 喻海良 徐耀 代恒伟 张士宏 李明阳 柏涛 王号 范毅方 冯大诚 杜蒙蒙 林中祥 李竞 孙启高 徐晓 武夷山 王有基 李升伟 秦泉 曹小晶 赵凤光 黄永义 曹冲 汪晓军 郭胜锋 徐志刚 鲍海飞 陆俊茜 赵鹏 钱磊 褚昭明 董焱章 王晓明 李建国 陆雅莉 高峡 张海权 何学锋 张继涛 谢平 陈志飞 应行仁 金耀初 周可真 张鹰 徐芳 ljxm zjzhaokeqin shenlu ncepuztf s11s neilchau cccy chenhuansheng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