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以一个错误纠正另一个错误 精选

已有 9565 次阅读 2014-2-8 08:3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以一个错误纠正另一个错误

 

最近这段时间看到网上经常有人说中国的SCI论文已经是世界第二,并上升势头依然迅猛,赶超美国指日可待。给人的感觉我们中国的科研人员发表高水平论文已经是小菜一碟儿。言外之意,我们的论文已经足够多了,但实际的科研能力到底是个怎样的水准呢?扪心自问,我敢说绝大多数人是底气不足的。于是很多人开始怀疑SCI,甚至指责发论文的必要性。经常萦绕在我们耳边的观点是“绝不能为SCI马首是瞻,绝不能以论文为唯一考核指标”等等。坦率地讲我很赞成这种很辩证的观点。但我们又不得不注意这样一个现象,很多时候,我们虽然话说起来很辩证,但实际真正运作起来,这个辩证的度是把握不好的,经常的情况是非黑即白的走极端或者矫枉过正。拿发SCI论文来说,要么一窝蜂地以SCI为绝对标准,要么完全妖魔化SCI。最后的结果基本是以一个错误纠正另一个错误。

首先这个SCI论文世界第二,我一直是持怀疑态度的。且不说这个统计数据里面有多少我们中国人擅长灌水的被SCI收录的会议文章,单就SCI收录的期刊也是良莠不齐的。有很多朋友说不少SCI期刊的水准并不比国内每个领域的顶级中文期刊强多少,有的甚至很差。在国内顶级的中文期刊的退稿率也是很高的,水平是相当不错的。这样的事实,我相信很多人是承认的。但另外一个事实,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那就是绝大多数的研究领域,国际上最好的大家都认可的那几个国际期刊的水准(不管是不是SCI收录)还是要远远高于我们自己的最好的中文期刊的。既然大家反对唯SCI为唯一考核标准,那么论文这块,我们就换一个标准,就以本领域最好的那几个国际(国内)期刊为准如何?这也是很多国际上很多大学,研究中心对于科研论文,采用的考核标准。这里说到考核标准,在澳洲,我就从来没有,也没听说过研究人员每年要被行政人员要求填各种各样的表格接受各种各样的考核。但这并不等于没有压力,没有考核。那么谁考核呢?在国际上很多大学的科研人员其实是很独立的,自己就是自己的老板。虽说自己是自己的老板,但几年以后你总要升职吧,这期间你总要申请基金吧。那么无论升职也好,申请基金也罢,评审人也是要看你发表的论文成果的(这一点,全世界都一样),不仅看数量,更看质量。更重要的是,这些评审人都是行内的精英,你用乱七八糟不入流的论文是根本忽悠不了的,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人是有原则的,有底线的,这就保证了评审结果的相对公平性。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评审人的水准对评审的公平性是何等的重要。

那么再看看我们国内,谁是评审人呢?我这里没有批评广大为科研服务的行政人员的意思,他们并没有什么错误,只是在按规定办事。出问题的是我们这个规定是否科学。大到一个大学,小到一个系所,那些指标考核的评审人是真正的内行吗?有一颗公正透明的心吗?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吗?如果不是,那就是空有一番革命热情的瞎指挥,乱弹琴。真正干事的科技人员的科研自由几乎被剥夺了,没有自由何谈创新?

在澳洲,我们这个国家级的研究中心,大老板是世界级的大牛,不仅科研水平高,而且很懂得管理,最重要的是,他是我们这个领域的大内行。我们这个中心的每个老师,大老板从来没说每个人每年要发多少论文,有多少专利,拿到了多少基金,但每个人做到什么程度,他心里是有数的。你想随便发些低档次的论文是根本骗不了他的.在国内我也认识一位很有名的教授,他对他的研究中心的考核基本是把国外那套成熟的标准拿了过来,严格执行。几年下来,至少在他的小环境里,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手底下全是精兵强将,在国内同行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在国际上也有很强的竞争力。很多人经常强调,我们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有时候,我经常疑惑,我们中国到底有啥自己特别的国情?人家现成的,成熟的规则我们拿过来为什么就做不到认真执行下去,为什么一定要搞点中国特色?

扯远了,我们再说说论文的事。现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从上到下,大到名牌大学,中科院,小到中专技校,甚至幼儿园的老师,进职称都要发表论文。大学,研究院职责所在,也就算了,中小学老师也一窝蜂似地发论文,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一直在想,如果一个人发表论文没有任何奖励,跟自身经济利益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自己的兴趣使然,只是自己科研成果水到渠成的表现方式,在这样的状态下,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这么热衷发论文?如果进职称不考核论文了,那么职称评定等所有其他的跟利益有关的进级,总要有个考核方式吧!靠同行评议?美国的同行评议是有一个很大的前提的,那就是这些同行基本是有相对公平的原则和底线的。我们有吗?如果没有,怎么办?有时候,你会很困惑,教育,科研问题是不能深入谈的,谈着谈着你会发现,问题会越来越复杂,已经远远不是教育,科研本身的问题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765539.html

上一篇:春节记忆
下一篇:情人节买花
收藏 IP: 110.175.166.*| 热度|

70 王德华 柳林涛 刘全慧 曾泳春 许培扬 张红光 武夷山 朱志敏 贾伟 王守业 徐晓 刘浔江 戴德昌 陆俊茜 曹裕波 曹聪 张学超 罗德海 董云伟 闵应骅 许方杰 林中祥 谢其峰 刘向军 董焱章 李永丹 杜占池 杨建军 王春艳 陈新泉 林树海 高友鹤 刘立 许浚远 贾伟 喻海良 韦玉程 冯新 赵美娣 何学锋 石锋 李梅 葛肖虹 余昕 王伟 庄世宇 彭思龙 王静 卢萌盟 霍艾伦 shangrujing hmaoi biofans zzjtcm truth21ct ncepuztf uneyecat zhouguanghui jiareng jimiyg wgq3867 xuexiyanjiu anyongguoy cly85 dynsys wangqinling htli zhangzhi proedus seanhh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