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待“五唯”问题?
说到“五唯” 无非是针对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这些评价指标而言。这些评价指标在什么时候有用呢?其中论文、帽子、学历、奖项是项目申请的评价的几个重要指标。而论文、帽子、项目、学历、奖项和教学是评职称的几个重要指标。就科研指标而言,纵观国内国外,所有大学的科研评价都是这么几个指标一起用。如果单考核其中一两个指标(也就是唯某个指标),这很显然是不公平的。我一直搞不清楚,我们是如何做到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的?按常理讲,这是很难做到的。
比如说评价基金项目是否给予资助,怎么可能只看你的论文数目,荣誉称号(帽子),职称,学历,奖项。即使这些指标都是货真价实的,也要有个比例,比如说个人的研究能力(包括你发表过多少论文,专利,主持过多少项目,学历,奖项,荣誉等)占40%,项目本子的质量(包括创新性,路线,可行性等)占40%,科研平台占20%。每一部分都是有权重的,怎么可能做到唯某个指标?在我看来,之所以出现了评价过程中的唯某个指标,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家普遍对某些指标不信任,认为并非货真价实。第二个原因就是评审人本身的问题,主观上并没有认真遵守项目评审指南。对第一个原因,之所以在众多不太相信的指标中,论文这个指标无论各种诟病,它的可信性仍然是最高的,原因是尤其是高水平的论文都是通过了严格的国际同行评议的,它的公平性是相对能得到保证的。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第二个问题,“有法不依”,这其实是更要命的问题。最近这些年我参与过不同国家的不少项目评审,职称评审。坦率地讲,我认真研究过他们的评价指南,也并非尽善尽美,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旦某个决议,指南,征求大家意见通过后,每个人都会认真执行。换句话说,衡量一个项目基金的评价是否公平,公正,其实最重要的是评审人是否认真按评价指南的要求进行评价。当然,每个评审人都不可避免地有自己的主观因素,比如说评价基金本子的创新性,这其实是评审人的水平问题,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但不管怎么讲,只要认真按照评价指南评审,怎么可能出现唯某个指标的问题?
另外一个用到上面提到的这些指标的是职称评审。职称评审当然需要指标,比如教学占40%,科研占40%,科研服务占20%。说到教学,一般会评你一年平均上几门课,多少课时,多少学生,学生课程反馈多少分这些指标。说到学生课程反馈,这当然有学生评分的主观成分。如何保证这个分数公平公正,其实是学生的诚信问题。你很难保证百分之百的学生的评分都真实可靠,但所有学生的反馈分数放到一起一定是值得信赖的。如果这个指标都不能让人相信,那就出大问题了。再说那个占40%的科研,无非也是论文,专利,荣誉,项目等这几个指标。这里重点谈一下项目这个指标。如果站在国家这个角度上,基金项目当然是投入。但站在大学这个角度,基金就是收入(很多大学对基金是有管理费提成的,这个国内国外都一样)。那么站在个人的角度,能拿到基金,尤其是竞争激烈的国家基金,当然是自己科研能力的证明,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你的基金申请也像科研论文一样是经过了严格的同行评审。
之所以我们国家科研评价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很多人都怨声载道,国家也出了一系列反对“五唯”的政策。这里的核心问题其实是上面提到的“执法”问题,每个人在评审过程中,在应用这些指标的过程中是否能从我做起,尽自己所能做到公平公正,这是当务之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部分评审人的水平问题,这个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靠时间一点点提高。一个可行的辅助办法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评审的国际化,多样化,这有助于弥补自身水平不足的问题。
最后说一点,搞科研,搞创新,是水到渠成的事,不能太着急,欲速则不达。科研人员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宽松的环境,生活上不能有太大压力,科研人员的压力主要来自国际同行的竞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勤奋,韧性,一旦爆发,将势不可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