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生本为同林鸟,比翼齐飞共翱翔
-也谈研究生是科研的“主人”还是“奴隶”
一个月前的一天,在浏览科学网时,我突然发现了曾庆平教授撰写的博文《研究生是科研的“主人”还是“奴隶”》。标题如此之醒目,令人眼前一亮。这不是我反复思考过的问题吗?拜读之后感受颇多,该文说出了本人想说的话,也引起了我对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曾庆平教授的观点和主张,诸如“首先,学生应该学会如何进行科研立项,包括文献搜集、可行性论证、科学假说的形成和科研项目资助的申请;其次,学生还应该学会如何设计和组织实验;再次,学生也应该学会如何结题和发表文章;最后,学生应争取参加学术会议并发墙报。”等等,本人表示完全同意。上述措施的确是研究生尽快成长的必经之路。为了让更多的研究生、年轻教师甚至研究生导师都能从中获益,我曾将该文收录在我的网易博客《枫叶红》(http://blog.163.com/xucq45@126/)中。
下面仅就“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和定位,谈谈本人一些粗浅看法。
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韩愈,对于师生关系早有精辟的论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传道受业解惑”,一语就道破了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任务。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韩愈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显而易见,上述这些说法无疑都在提倡师生教学相长和相互学习的优良风气。
所谓“导师”就是指“研究生的老师”。顾名思义,“老师”者, “老者为师也”;“先生”者,“早诞生之人也”。一般来说,“老师”也好,“先生”也罢,年纪都比“学生”年纪大些。由于阅历的关系,老师的知识面可能广一些,生活和工作经验可能多一些,抗各种失败的能力可能强一些,因此,常可承担“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
科学研究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山,恰似一篇“日新月异,永无终止”的巨卷。由导师们和研究生们组成的一个个“groups”,就是在漫漫科海和书山里寻宝的探险队。在这支队伍中,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导师是指挥员,研究生是战斗员,他(她)们都是同一战壕中战友。有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我说:“不会爱惜士兵的将军不是好将军”。 一个好的导师,首先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时刻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科研动态和学科前沿,申请更多的研究课题,宏观指明每位研究生的科研方向,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帮助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困难。研究生则应按照曾庆平教授建议的几个方面,不断地提高自己。
实际上,对于研究生来说,实验技术方面的最好老师常常不是导师,尤其像我这样年纪大的老师(例如,他们很难真正掌握某些分子生物学技术,由于“老眼昏花”),而是那些具体战斗在科研第一线的“大师兄”和“大师姐”。即便在理论方面,最好老师常常也不是导师,而是书本和“网络”,那里随时随地都有新知识、新热点、新方法的产生。所以,研究生要学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敢想导师和前人未曾想到的事情,“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回想本人的成长历程,无不和研究生的进步息息相关。1965年,本人考取了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专业,1970年毕业。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原因,在校期间学到的东西不多。毕业后,曾先后在公社卫生院、县医院和地区专科医院工作了9年。当时,在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下,各大学为解决教师“青黄不接”的问题,纷纷举办了“回读班”。借此东风,本人考取了哈医大“回读班”,才留校任教。1989年,我考取了WHO,在前苏联心脏病研究中心(莫斯科)学习膜片钳技术。1992年,我协助王孝铭教授指导七年制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用传统微电极技术观察丹参制剂对豚鼠动作电位的影响,这是我带研究生的科研生涯的开始。1995年,我首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氧自由基对单个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和离子电流的影响》(1996-1998);1997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增列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4年迄今,本人又先后中标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1项国际合作项目(NSFC 和RFBR联合资助):《大鼠心肌细胞钙敏感受体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2004-2006);《大鼠心肌多胺代谢规律和"双刃剑"作用机制的研究》(2005-2007);《外源性精胺心肌保护作用的电生理机制研究》(2007-2008 );《钙敏感受体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易感性的影响和保护研究》(30871012,2009-2011);《钙敏感受体在大鼠缺氧性肺动脉收缩和血管重构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81070123,2011-2013)。在此期间,共发表SCI收录论文20余篇。上述成绩的取得,无不浸透着我的研究生们的汗水。
目前,我校正在进行职称定级工作。按哈医大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办法(试行稿),本人符合二级教授的条件。如果真的如此,研究生可谓本人的“衣食父母”。反过来,在上述课题的资助下,在已毕业的14名博士研究生当中,有3人晋升为教授,10人晋升为副教授;2人晋升为博导,6人晋升为硕导;更有4人中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了“从奴隶到主人”、“从士兵到将军”的历史性转变。从这个意义来讲,是不是也可以说我是他(她)们的“再造爹娘”。
总之,导师应为研究生搭建成长和进步的平台,研究生应帮助导师实现其科研构想。导师和研究生是谁也离不开谁的伙伴和战友。
最后,以我胡诌的一首“师生颂”作为本文的结语吧:
师生本为同林鸟,比翼齐飞共翱翔,
先“奴”后“主”为规律,科海无涯创辉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