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请第一个项目已经是十年前了,十年期间我已经拿到过十余项基金。应个景,写一篇基金的博文,不过不写申请技巧了,只写心态的区别。
申请第一个项目时,那时还很年轻。项目怎么写,能不能中自己心理根本没有把握。所以那个时候是抓住一切时间恶补,不但恶补学术思路,更重要的恶补写作思路,表达思路,申请技巧,评审过程,一切的一切的信息。写本子的时候焦虑,函评的时候焦虑,会评的时候更焦虑。但其实根本于事无补,因为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办法关注过程。所以小木虫成了唯一的稻草,经常性的刷新,看看有没有大道或者小道消息,哪怕别人的吐槽也会仔细的聆听。幸运的是,青年基金经历了第一次的夭折,在第二年终于拿到了,结束了当时痛苦的历程。
其实对我来说,第一次申请项目的痛苦并非偶然,而是必然。首先,自己的研究方向太偏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基金肯定不重视。再者,自己的基础一般,也没有多少的信心。还有,大环境上前辈们很少去竞争自然基金,因为难度大,方向又不完全适合,觉得我在浪费青春。所以说,痛苦只是因为申请了,如果不想着进步,也就没有痛苦。申请基金是一场蜕变,蜕变必然带来痛苦。
再到之后的基金,突然对我变得非常的容易。当然,人才项目除外。后面的面上,甚至重点,科技部iter专项等等,好像都是一次性中标的。中间也许也有痛苦,但真的印象不深,因为我知道我能中,痛苦的过程只是让我自己更加重视而已。基金的写法我了熟于心,科研的新思路我从不缺乏,答辩的技巧我轻车熟路。所以项目越来越多,我再也没有刷过小木虫,考虑的更多的是怎么把项目做好,怎么交账。而对于申请项目,我尽可能的去选择,而不是什么项目都去申请。再到后来,很多方向的前辈和同行每年会找我合作申请,我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这个时候的痛苦只是偶然,基金中了又如何,不中又如何。只要我在努力,在进步,迟早都会拿到。门已经进来了,慢慢的欣赏风景,何必那么的着急。
再谈到人才项目,其实这个才是最重要的痛苦源泉。作为一位纯土鳖,我已经懒得去抱怨国家的人才政策和人才待遇了。我可以不丢脸的说,我比同龄的大部分海归们工作努力,成果强,贡献大。但这并不妨碍我工资和待遇比他们低了许多,重视程度比他们差了很多,成长机会比他们少了许多。哈哈,又开始啰嗦了。回到主题,最近还在努力自己的最后一把优秀,所以梳理了一下自己的人才项目,居然在不经意间已经拿到了五项省部级的人才项目,包括了青促会,优秀会员,关键技术人才,iter专项,省杰青。其中最感谢的是青促会,因为其每年给了我2万元的生活补贴。相对于海归们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安家费,2万元不算什么。但雪中送炭的感觉总让人暖心。即便是拿到了这么多的人才项目,我自己从未觉得自己是人才,当然也不会有别人会认为我是人才,因为我还没有一张国家级的饭票。没关系,慢慢努力吧,人才项目太复杂,没有海外经历,没有强大的背景,我只是茫茫众生中的一颗沙子,我相信痛苦会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直至超龄。科研的过程中痛苦很多,但大部分都是阵痛,只有人才项目的痛苦才最为持久,他甚至可以折腾你一生。
无论是阵痛,还是长痛,你可以抱怨,也可以吐槽。但生活皆是如此,人生路漫漫,我们无法改变,忍受着痛苦做好科研,痛苦越大,要么是自己过于渺小,要么是自己过于强大。但如果没有痛苦,只能说明自己已经放弃,不追求进步的科研,没钱没资源,也很难会有新的发现。其实回头来看,科研的道路对我是慷慨的,除了青年基金的头痛欲裂,人才项目的四肢乏力,其他的痛苦几乎可以忽略了。
年轻的朋友们,努力吧,科研的大门只要打开,风景还是无限好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