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edongxi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dongxiao

博文

粘滞阻力、布朗运动、爱因斯坦 精选

已有 18876 次阅读 2016-12-23 19:45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1851,清咸丰元年。1月,广西拜上帝教起事金田。9月,天王洪秀全兵克永安。

时值两次鸦片战争中间,英国物理学家 STOKES 经过一系列相当复杂的计算得出理想球体在粘滞液体中的阻力 $F$,发现正比于球体的速度 $v$,粘滞系数 $\eta$ 以及球的半径 $R$。 STOKES 公式称:

$F = - 6\pi\eta R \ v$

又50年。山东义和团怒击德国教士。神拳神勇,刀枪不入。太后心欢喜,转眼一场空。

又数年,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假定粒子做随机运动,得出布朗运动的位移的平方正比于时间:

$\overline{x^2} = 2 D t$

其中D为扩散系数。提到安斯坦也不必盲目吹捧弄得神乎其神,这一步其实只是随机行走的数学。今日初中聪慧者亦可推之:假设你随机向左或者向右行走,左右几率相等,N步之后,距离出发点几何?这是一个二项式展开问题。

但爱因斯坦的天才绝不仅在于此,他擅长把不同的东西联系起来。假设液体中悬浮着半径为R的粒子群,根据理想气体方程,其产生的压强为

$p= n k_B T$

n 为球粒数密度。当n 存在梯度时, 单个球粒上的压力为下面的公式。

$F =\frac{k_B T}{n}\frac{dn}{dx}$

其中,$ k_B$ 为玻尔兹曼常数,$T$ 为温度。

又设有外力,外力下球粒终极速度为 $v$ ,则与扩散达到平衡时

$D\frac{dn}{dx} = n \ v$

上面左边是扩散流量,与上面布朗运动那个 $D$ 的关系推导忽略;右边是外力下流量,数密度乘以速度,小学概念,非常显然。

So what?   有人会说,左边之前也早被人推出来了,叫 Fick's Law.

但接下来,爱因斯坦展示 了他的超天才:把 STOKES 跟上面这个联系起来。也就是

$F = k_B T \frac{v}{D}= 6\pi\eta R\ v$

于是乎:

$D=\frac{k_B T}{6\pi\eta R}$

这就是爱因斯坦博士论文的公式 7。西方学界称爱因斯坦的上述联想 “extremely ingenious”。注意看看,左边是扩散系数,右边有玻尔兹曼常数,粒子半径,以及粘滞系数。而玻尔兹曼常数等于理想气体常数除以阿伏伽德罗常数。其中的外力可以由重力提供,但非常惊奇的一点是,小球的重量在结果中没有出现。

通过这个公式以及实验数据,就可以把阿伏伽德罗常数测定下来了。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博士论文的主要成果。

爱因斯坦100年前的论文英译本在: http://www.maths.usyd.edu.au/u/UG/SM/MATH3075/r/Einstein_1905.pdf

注意里面用的符号不同。力F他用的K,半径R他用的P,粘滞系数他论文里用的 k。根据德文版:

http://users.physik.fu-berlin.de/~kleinert/files/eins_brownd.pdf  K = Kfraft = force, 但不明为何半径用 P。

可不要小看上面的推导,好像只是把粘滞阻力与速度正比关系跟布朗运动挂钩。

爱因斯坦的推导学界起初认为很是牵强。

1926年,用爱因斯坦这个方程做的实验获得了诺贝尔奖。

又30年,蒙古乐师向湖南毛润之奏马头琴草原之乐。润之曰:音箱太小,需要改进。乐师谢恩而退,中科院惶恐,马头琴联合攻关。

润之旋以俘获美军质钱生学森。授上将衔,出使北方朗道之国,师火箭之术,复命邓稼先、于敏等克量子难题,研发热核之器;招隆平培植水稻;令呦呦炼制青蒿... 一时间,中国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乃进入现代科技文明。


太史公曰:

东罗马之坚,突厥渡海而终,何也?拜占庭固,不堪火器之力也。

清八旗之锐,武昌发难而亡,何也?蛮力之弓,不逮汉阳之棒也。

润之曾言:落后挨打。信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4007-1022875.html

上一篇:刻舟求鱼还是刻舟求爱
下一篇:爱因斯坦布朗运动论文详解
收藏 IP: 24.7.123.*| 热度|

13 姬扬 吕喆 刘全慧 李颖业 徐令予 王安良 刘建栋 朱林 寿庆辉 icgwang wliming apple79 mathq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7: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