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domwallklx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andomwallklxw

博文

原来质疑也有这么扯淡的

已有 4995 次阅读 2016-8-8 14:0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今天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一个评委质疑我,认为我的药物中的成分(二氧化氯)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他中学化学告诉他,氯元素不可能是正价的,操,一蒙棍把我打的不知道如何反应。


贴上我在路演上的发言。

大家好,我是癌症治疗新药的发明人,也是公司的创始人。我们研发这个新药的目标是立志于将癌症变成慢性病,持续延长生存期,使得未来癌症病人不因癌症而死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研发的新药和治疗思路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全面超越传统癌症治疗方法。这五个方面就是便利性,抑制率,安全性,耐药性和可持续性。我们认为传统或者现有癌症治疗方法在这五个方面做得不够好,不能得高分。而我们希望我们的新药在这五个方面取得高分。

我们的治疗思路是:当癌症发生后,直接向恶性肿瘤的瘤体内注射一种类似活性氧的药物,依靠其较强的氧化性来消灭癌症。活性氧是身体常存的一种物质,所以说我们的治疗思路充分利用了身体天然机能。

为了全面颠覆现有癌症治疗手段,我们必须做到:比较好的便利性,高的抑制率,低的副作用,低的耐药性和高的可持续性。根据我们的治疗思路,我想便利性是显而易见的,抑制率、副作用、耐药性和可持续性可以由具体的试验来验证。

在试验中,我们发现,我们开发的药物对癌细胞杀灭是没有选择性,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种类的癌细胞,不管癌细胞如何变异,即使正常细胞,我们的药物都可以有效杀灭。因此,癌症不会对我们的药物产生耐药性。虽然药物对正常细胞或组织会造成损伤,但是我们发现这种损伤是可逆,而没有产生长期的毒副作用。如果将该药物施用于伤口上,我们发现它可以加速伤口愈合,促进组织再生。因此,我们的新药和治疗手段不仅不产生副作用,相反能够帮助癌症预后的恢复。

在药物抑制率的试验中,我们发现,药物抑制癌症是通过两种机制发挥作用。一种是,瘤体内注射药物可以直接杀死癌细胞,消融肿瘤;另一种机制是,当被注射的肿瘤在消融时,会激起全身免疫系统的抗肿瘤反应,从而抑制远端肿瘤或转移性肿瘤。为了验证免疫系统的作用,我们在小鼠身上同时接种两个肿瘤,其中一个肿瘤注射药物,而对另一个肿瘤不做任何处理。我们发现注射药物的肿瘤持续得到抑制,抑制率在90%以上;而没有处理的肿瘤在免疫系统的作用下也产生了30-40%的抑制率。可见我们使用类活性氧药物能够综合两种最有效的抑制手段,从而产生对癌症的高效抑制率。

最后,我们使用数学模型来描述我们的药物或治疗手段是如何将癌症变成慢性病的。癌症的发生是遵循指数曲线规律,当癌症被发现后,使用我们的药物进行瘤内注射的治疗,肿瘤在两种机制下得到抑制和消融,癌症负担曲线就会向后移动,病人生存期得以延长。由于癌症会反复和复发,当癌症复发后,再进行我们药物的瘤内注射治疗,恶性肿瘤会再次得到抑制和消融,病人的生存期再次延长。因为癌症对于我们的药物没有耐药性,所以这个治疗针对癌症的反复可以持续进行,病人的生存期可以持续延长,最终使癌症病人不因癌症而死亡。综合来看以上试验,证明了我们的新药或治疗手段在五个方面全面超越了现有癌症治疗方法,因此完全可以实现我们新药开发的目标。

我们已经将我们的技术全部申请了专利,构建了专利池。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动物试验,因为动物试验数据比较好看,且是突破传统治疗方法的技术,因此我们会将试验论文投稿在顶级期刊,比如science。我们相信,如果能在这样的期刊发表,对未来我们的发展有极大好处。下一步我们会继续临床前研究并申请临床试验。

目前我们公司有两个产品,均是再生医学方面的化妆品,但是,我们会将工作重点放在癌症治疗新药的开发上。公司目前掌握5个专利,都进行了国际申请,并逐步进入部分国家。

我们的团队共有四人,我是新药的发明人也是公司的创始人;**是美国的科学家,他为我们提供基础理论支持;***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研究员,他负责动物试验;***是分子生物学专家,他负责进行体外机理研究。

我的介绍就这些,欢迎大家的提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3543-995230.html

上一篇:编一个段子祝亲爱的韩副主席万寿无疆
下一篇:韩春雨所谓的高级试验技巧估计就是pH值得调整
收藏 IP: 110.96.148.*| 热度|

14 郑小康 檀成龙 李土荣 吴世凯 戴德昌 李颖业 陆绮 邵鹏 王春艳 xlianggg yangb919 chenhuansheng bridgeneer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