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domwallklx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andomwallklxw

博文

也说胡焕庸线之破

已有 5180 次阅读 2014-12-17 14:30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李总理最近高调说出胡焕庸线之困,期望有朝一日能够破除该困境。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机会啊?关键自然地理经济的学者应该大胆建议,探讨如何能够破胡焕庸线的办法。有了好的思路,再得到相干大事的常委的赏识,这个事情就能成了。所以我曾建议个别研究调水的民间学者把建议书想办法低到常委秘书手中,然后让常委看到,他的建议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不过,中国历来受儒家保守思想束缚,在科学网上的学者很多都是反对任何破产恶劣环境的想法,理由各异。

其实胡焕庸线之困主要在于西北大陆降水量不足,更西北的方位没有水汽来源,本身水汽蒸发有限,所以没有水,胡焕庸线不可能破;反之亦然,有了水,胡焕庸线一定可破。

破与不破第一个层面的争论的焦点是自然生态改变好还是不改变好。有些人认为自然生态环境是成百上千万年形成的,任何的人为的改变都是对生态的破坏。这其实是榆木脑袋家伙秉持的保守思想。老毛提出的人定胜天让千万人受苦,那是特定时期的事情,并非是否定人定胜天的万能理由。美国有几大水利工程都产生了非常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所以并不是说人为改变生态环境就一定是破坏生态环境,一定是产生社会、经济和生态负效应。

对于破除胡焕庸线的第二个层面的争论的焦点就是西北的水从哪里来?大家都知道调水是唯一的办法,但是调哪里的水却争论不休。目前可能的思路有三种:从俄罗斯贝加尔湖买水;从青藏高原引水;从渤海调水。不管来自哪里的水,不管是淡水或咸水,只要能覆盖西北的沙漠和盐碱地,那么西北的水汽就有了充足的来源,不仅通过自循环大量增加降水量,而且可能通过水的覆盖来淹没沙漠。

任何大项目都应该经过成本收益分析,只要收益大于成本,净收益越大的项目越应该建设。讨论调水方案的学者大部分都是地理,气象学者,缺乏有经济头脑的学者,所以造成讨论调水方案只局限于技术工程层面,而非社会经济层面。

比较三种调水方案,目标是覆盖西北沙漠(70万平方公里)30%的面积,大致估计其总体收益(经济、社会和生态)差不多。所以比较三种调水方法就是比较其成本和可实现的潜力。

从贝加尔湖买水应该是最不可能的,路途遥远不说,与俄罗斯这样的国家交易,买卖随时有可能终止,这个风险太大,所以不建议搞。

从青藏高原调水有两个问题:大规模调水肯定会引起下游国家或地区的反对,青藏高原的冰川逐年所见,可以预见其供水量在下降。从目前不是很水资源不是特别富裕的地区调水肯定会遇到大的反对声,对于中国这样的负责任大国基本上不可能。如果是小规模调水对于环境西北水短缺可能不足够。

从渤海湾调水,尽管调的是咸水,但是咸水也是水啊,对生态环境也是有绝对的好处,有人觉得咸水会污染环境,那纯粹是瞎扯淡。谁见过海边有大的污染?还有人害怕海水有可能导致耕地减少。首先不说现有技术不可能让还是轻易流入耕地,损害耕地;其次说海水的大量覆盖沙漠这样的非耕地,巨大的水汽会让很多戈壁荒漠变成良田。

所以,综合各方面因素,如果要决定打破胡焕庸,那就选择调水,为了彻底打破胡焕庸,应该选择从渤海调入海水。

其实,反对调水最大的声音往往是那些研究水利的专家,这些家伙没有一点经济头脑,但是不喜欢投资巨大的工程,他们觉得是劳民伤财。其实越是大的工程,其收益也是巨大的,不单独看投资巨大就不可接受。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大项目,除了大项目带来巨大的社会外溢效应,大项目的巨大固定资产投资还可以带来大的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中国经济依靠房地产投资奔跑了几十年,现在房地产投资大幅下降,经济跟着可能会完蛋,这个时候其实更需要一个利国利民的大项目来带来投资需求,从而带动下游产业和劳动就业。换一个角度,中国历来的无效投资几十万亿,浪费的资金也是几十万亿。为什么不能把这些钱用在打破胡焕庸线的大项目上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3543-851760.html

上一篇:什么意思?这又是一个类似STAP细胞的技术?
下一篇:罗伦佐的油——一个真正民科的奋斗
收藏 IP: 124.205.215.*| 热度|

2 戴德昌 袁贤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