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来,在科学网看了很多博文,不能只看不发,今天发第一篇博文。
实行可能性不大,纯属聊天娱乐。
******************************************
今年2 月,教育部、科技部发布《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文件。实际上2003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委在《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中就提出不能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学术水平。 2018 年10 月,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再到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文件,一系列文件其实都试图解决一个共性问题即治理论文数量泡沫,提高论文质量。
十七年来,有关部门三令五申,说明实际效果不理想。以笔者在高校工作近二十年了解情况来看,关键原因是文件过于原则,缺乏具体操作性规定。其实,治理我国长期存在的论文数量泡沫并不困难,两招即可立竿见影。由于高校每年发表论文数量最大,故以高校为例说明,其余科研院所等参照即可。
1、以一级学科为单位,限定高校年度论文发表总量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时间精力有限,手下的研究生博士后数量有限,论文数量过多必然意味质量难以保证。因此,限制高校年度发文总量,可以立竿见影地抑制高校过度追求论文发表数量的倾向,不得不更强调质量。
以一级学科为单位,一所高校一级学科专任教师与专职科研人员一人一年只统计一篇论文,超出者不纳入教育部每年进行的高校年度科技统计、社科统计报表。政府相关统计也不纳入。多个一级学科的教工合作发表论文,则论文贡献比例分解到各一级学科统计,不超过一人一年一篇即可。
一所高校可能有些一级学科发文多,另外一些发文少,不以一级学科为单位,会出现用发文少学科论文限额补贴发文多学科论文限额的投机做法。
全日制博士毕业条件中,学校以及导师最多要求发表一篇期刊论文,各种类型的硕士生不得设定论文发表要求。
实际上,一人一年一篇论文想法并非只有笔者才有。今年初,英国科学协会(British Science Association)前任主席、世界顶尖名校伦敦大学学院教授Uta Frith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一书中就呼吁slow science革命,建议限制研究人员一年一人一篇论文。
2、“黑三类”期刊不予承认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期刊黑名单。今年科技部2月17号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国科发监〔2020〕37号)中又再次提出将管理和学术信誉差、商业利益至上的学术期刊,列入黑名单。”
但是,官方期刊黑名单一直没有发布。高校自行制定期刊黑名单的情况不同,缺乏必要的统一性,甚至可能出现矛盾,同一本期刊可能在A校没有列入黑名单,但在B校却属于黑名单,有必要统一规定。
笔者在高校工作近二十年,基于了解的情况,建议“黑三类”期刊应该纳入黑名单。“黑三类”期刊指:发文量过多、发表费用过高、影响因子低于0.1却收版面费的期刊。
目前,一些期刊每年发文量和版面费惊人,Nature目前官网以Nature开头的子刊有53本之多。超星读秀数据库检索显示,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2019年发文6588篇,该刊官网显示每篇版面费5380美元,折合人民币三万多元。Scientific Report在2019年发文量24012篇,每篇版面费2180美元,接近人民币两万元。尽管这些期刊有版面费减免政策,但相对多数论文不会减免。
“影响因子低于0.1”的由来是:一本期刊假设前两年发表论文100篇,第三年统计时即使只有十分之一被引1次,影响因子也应达到0.1。影响因子小于0.1要么是期刊刚新办或者论文平均质量差,但不管何种原因,此类期刊收取版面费都不合理。为了减少期刊过度自引作弊,可以采用扣除自引的他引数据计算期刊影响因子。
基于上述讨论,建议具有以下任意一条特点的期刊纳入黑名单,发表论文不予认可。当然,具体取值是笔者目前的个人建议,可以由各一级学科专家议定,两年周期性调整,重在思路。
国内期刊方面:(1)在新闻出版总署官网没有备案。(2)每年发文量超过500篇。(3)影响因子低于0.1的期刊收取费用。(4)影响因子大于0.1的期刊收取总发表费用(指期刊向作者收取的各种费用总和,如投稿费、版面费、加急费等)超出2000元。
国外期刊方面:(1)没有被国际代表性期刊索引数据库Scopus、WOS、DOAJ(全球最大开放存取期刊目录数据库)收录。(2)每年发文超过1000篇。。(3)影响因子低于0.1的期刊收取费用。(4)影响因子大于0.1的期刊总发表费用高于2000美元。
上述思路很清晰简洁,操作性强,如高校一级学科教工人数,教育部的高校统计报表、学科评估报表都有现成数据,期刊影响因子数据、期刊发文量、版面费等数据都很容易在互联网上取得。
希望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其他国内课题资助机构、高校科研人事部门以及学界关注,尽快推动出台相关政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