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参加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年会(之三)

已有 1915 次阅读 2015-9-9 04:3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这次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的年会上,做主题演讲的学者所讲的主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问题。演讲者说,多年以来,在很多领域里,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实际是被丢在一边,甚至是被边缘化或者更严重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是丧失了的。

演讲者说,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只是,原有存在的问题积重难返,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纠正过来的,所以这种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被剥夺被边缘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如果不是说在继续恶化,至少也是进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我们真算得上是敞开了大门,而且几乎把所有的窗户也打开了,什么东西几乎都可以无遮无拦地畅行无阻地往里随便地遛达。各个大学,研究机构都把从欧美请来的挂着学者名头的人,或者没有挂着学者名头的人,让他们自由地演讲。我们的各个学科(主要是社会科学领域,当然也包括人文学科领域)的教材与教学体系几乎都在照搬着欧美的教材。我们在这些领域里的学者,也为能争取到欧美各个基金会的资助为荣耀,以为自己真的也是一步登天,成为与西方学界齐头并肩的伙伴。在马克思主义学科领域里,虽然没有什么现成的体系或者教材可以照搬,但在研究方法上,那也是要学着欧美的方式,来个什么解构、建构之类。

最初给人的印象,这些所谓新的研究方法所制造出来的论文、著作,中国人看不懂,觉得不像在说人话。可是,似乎越是看不懂,那学问就显得越是高深,旁人就越是不能置喙,做这样学问的人就越被看成牛人、专家、大师之类。没过几年,我们的经济学、政治学、文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全都成了这种不说人话的学术语言的领地。至于马克思主义,则被讥讽为陈旧、败落、无人理睬、被蔑视和被嘲笑的对象。

然而,那种完全模仿西方学术方式与视角的作法,并没有让中国的社会科学领域有什么惊人而独到的进步,除了鹦鹉学舌、邯郸学步之外,并没有什么独创的思想与观点。最突出的就是那些极力推崇新自由主义的学者们,无论是在经济学领域,还是在政治学领域,他们不仅没有给中国的社会带来新的思想,反而给中国社会的现实带来很大的混乱和麻烦。我在上课时,曾经批评过新自由主义的观点以及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有个学生不同意我的观点,站起来反驳我,并且大力推崇哈耶克的著作。我当时的回复是,我不管哈耶克说得什么天花乱坠,但新自由主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是有目共睹的。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丢失,不能光去责怪别人,我们自己也有很多不争气的地方。虽然在大环境下,大气候中,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受到不少不公正的对待,有的刊物不肯发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文,有的刊物偏袒那些批评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观点,但我们那些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里混饭吃的人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或许他们以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和就和,跟西方的理论搭上边,接上轨,或许就可以了,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被边缘化了,或者马克思主义就仍然在学术上有生存的一席之地了。这真是一种天真的无知。马克思主义的敌人们何时对马克思主义有过慈善之心?你越是不敢公开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越是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批判对手的理论武器,你就等于缴枪投降,谁还会拿你当回事?谁还会拿你当对手?眼睛都不带夹你一下的。

有些声称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们,不太真正把研究的关注重点放在对这些现实中存在的需要战斗需要反击的问题上,反而在所谓生态哲学、文化哲学、女性问题等方面做那些软性的文章。这根本就是逃避战斗,根本就是懦夫的软骨病。如果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里尽是这样的研究者,我们的话语权不给丢了那才怪了。这样的研究者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投入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研究中,他们对这样的领域,是不熟悉的,是陌生的,很多最基本的方面对他们来说都是似是而非的。严格地说,他们在这个领域中并不称职,他们在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进攻面前没有战斗力。

当然,在这个领域里仍然有着那些为马克思主义阵地而不懈努力的战士。他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坚持着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观念进行着斗争。这样的人并不少,只是现在还没有彻底凝成一股更为坚强有力的队伍。

要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我们需要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理论研究队伍。这支队伍不是只为了混口饭吃,而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而又坚定的拥护者与信仰者。没有这样的坚定的意志,就不可能具有必要的战斗力,就不可能形成一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理论队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919525.html

上一篇:中俄两国的胜利日晚会
下一篇:作为教师,算是异类?
收藏 IP: 114.246.17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