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夜访高镇同先生

已有 3947 次阅读 2014-12-21 04:28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我的那本《学院路上——口述中的北航》一书已经由北京出版集团下属的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归在《北京口述历史》丛书之下。我在第一时间拿到出版社所赠的书之后,就马上跟高镇同先生联系,要送他一本书。因为在这本书里,高先生是我采访的第一位。我称其为先生,不是一般对成年男性的称呼,而是对师长的尊称。正如我称陆士嘉教授为陆先生一样。

那还是2007年。我提出要采访高先生,先跟他通了电话,高先生很爽快地答应了。按说,高先生作为名人,已经接受过很多次采访了,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媒体。对于我一个非媒体的无名小辈,高先生完全有理由拒绝。我也遭到过一些大牌人物的拒绝。但高先生没有拒绝,依然做了事先的精心准备,来接受我的采访。

前天晚上,我给高先生送书的时候,高先生正在休息,是高夫人接待的我。高先生已经年过八旬,身体状态不是太好。身上长了个胸腺瘤,是良性的,但是个头也不是太小。因为年事已高,就不打算做什么手术了,每天都要吃药。高夫人我也见过几次,人是特别地好,待人热情,说话轻声细语。除采访高先生之外,我倒是和高夫人聊的时间更多一些。高夫人傅显明教授早年考上了复旦大学的新闻系,后来留学莫斯科大学,回国后在人大新闻系任教。高夫人的学生中还有两位是我中学的校友,一位是当年我们读初中时的那个班的高中年级友谊班的同学,还有一位是著名的摄影家司马小萌。

我跟高夫人闲聊时,高先生也起来了。他还专门拿来一本由他的学生主编的,由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镇同]诗·影话人生》书要送给我。这本书是2012年出版的,而高先生在20131月就题写了送我的题字。只是一直没找到我的联系方式,所以就一直放着,直到我今天过去了,他就马上拿了出来。我看到高先生在书上用漂亮的小楷写的题字后非常感动。

当年,在采访高先生之后,我还采访过高先生的一个弟弟。而高先生的弟媳则是我远房的一个表姑。我在采访这位姑父时,这位姑父说话就放开多了。只是后来出版社认为,把这一段添进去会让整体书的体例不太合适,结果也就没有用上。姑父告诉我,当年他们兄弟姐妹读书都很优秀,他的姐姐中就有读过北京师大女附中的,也去苏联留过学,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做出过优异的成绩。姑父还告诉我,当年他们的父亲还在蔡元培主管过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工作过,而且其父还专门做过蔡元培的秘书,了解不少蔡元培的工作细节。

在高先生的学生主编的那本书里,高先生本人提到过一个工作的细节。有一次,在一个飞机构件的实验上发生了断裂。制造方认为,是实验方操作不当,而实验方则认为是制造方的质量责任,两方相持不下,要求航空工业部给鉴定一下。部里就把高先生请去了。其实,在争执的双方中,有一方没说实话,是实验方在实验时超载了,造成构件的破坏。由于实验方隐瞒了这个事实,所以高先生他们在调查取证时就非常困难。后来反复查看断裂伤口和其他数据,最后确定就是实验过程中超载所造成的。但由于缺乏更有力的证据,他们的结论没提“超载”这两个字,而是使用了“一次性破坏”这样的字眼。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字眼,就让实验方很不高兴,因为这里就包括了是实验方应该承担责任的意思。本来,在鉴定会后,实验方是要摆一桌来招待鉴定专家的。但看到结论后,他们把酒都撤下去了。高先生心里也很苦恼,当然不是因为饭桌上没有酒,而是觉得这个事怎么能让实验方服气呢?或者自己的工作还存在某些疏漏?这件事一直挂在高先生的心里。若干年后,有消息从实验方透露出来,他们已经承认在实验操作时确实有超载行为。高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才一块石头落了地。原来确实是实验方超载了,自己当年的鉴定并没有错。

对于高先生被选为院士一事,也有一段插曲。本来,高先生也跟当年陆士嘉先生一样,想推辞掉对他的院士推选。但是学校看到当年陆先生推辞院士后,其实对学校的工作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力劝高先生同意。考虑到学校的难处,高先生最后接受了院士的推选。不过,这就让我想起这样一个问题,明明是表现出科学家的高风亮节,可为什么科学家所在的单位反而会感觉会有不利影响,反而会有失落感呢?这样看来,还是院士的遴选制度以及院士当选后的待遇存在一定的问题。科学家不争名利,本来是好事,本来应该得到推崇和尊敬,可是这样的做法却会让单位不高兴、不满意。而科学家们在单位的苦求苦劝下,接受了这样的推选,实在也有悖自己的内心。这里肯定存在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院士制度总是不那么纯粹,总是与资源和利益挂钩,弄成很多没有什么业绩,但只不过是担任过一定级别领导的人趋之若鹜。这一点都不正常。可是似乎又没有什么人愿意改变它。另外,院士的推选为什么一定要让本人申报?这一定会让某些小人去专心钻营。为什么不在同行业中进行广泛地推举,既不受被推举者所在单位的影响,也不要求被推举者本人一定要申报。谁做了什么事,同行们都看得清清楚楚,推举出来并经过同行投票通过的,争议一般也不会特别大。再有,有够格地就选,没有够格的就不选,别每回都要规定名额,一定要选够数目,这里恐怕也会有不小的弊端。

 

高先生在送我书上的题字

昨天晚上,高先生打来电话,说书中有个字打错了。那是高先生创作的一首诗:点滴甘泉形影单,积微成著巨石穿。涓涓溪流声寂寂,润泽四方育良田。书中把“积微成著”的“微”字打成了“策”字。这肯定是用五笔字型打字出的错,而且甚至可能就是我犯的错误,“微”字的键盘打字顺序是TMG,而“策”字的打字顺序是TGM。当时我没校出来,出版社更不可能校出来了。实在罪过罪过。积微成著是个成语,这首诗的意思就是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高先生为社会捐款很多,赞誉不少,也有极个别的非议。高先生写这首诗以表明心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52683.html

上一篇:我们了解老年人吗?
下一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主?
收藏 IP: 114.250.84.*| 热度|

3 张红光 吕喆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