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对于不用功的大学生,又当如何?

已有 3674 次阅读 2013-11-6 12:29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生, 不用功

现在,一些人对当前的大学生不勤奋努力,浪费时间的学习态度很不以为然。男生沉缅于网络游戏,女生沉缅于微信刷屏。很多教育工作者为此痛心疾首。有的人直指现在的大学教育制度,有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这些说法都有道理。有人还举出哈佛大学图书馆直到凌晨四点还有灯光来说明美国大学生如何刻苦,等等。

我们相信,这些都是事实。只是光有事实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知道问题很复杂,但怎么也得做一些分析,至少也得调查一下,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

现在的高中生上大学的比例大大提高了,这样能进入大学的高中生人数也就多了,那么进入大学的高中生也都不是绝对的那么精粹了。说不太好听的话,就是有点良莠不齐了。虽然这话不太中听,但毕竟也是事实。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拼命努力,其实不太现实。前面提到,说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彻底通明,也不过就是哈佛而已。在国外,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有一些大学里,虽然也有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但是整天悠哉游哉的学子也不在少数。他们经常在晚上喝酒胡闹,直到通宵。然后第二天上午就睡大觉,到了下午再昏昏沉沉地到学校图书馆里转上一遭。他们在晚间的胡闹狂欢经常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甚至附近的居民。而且,在这些大学里上课,也有老师从来不管有多少同学没来上课。这种想法也没什么不正常。你来上大学是你们家花钱,或者是你贷款来上学,你不好好读书,损失就是你自己的,与学校何干?与老师何干?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家境一般的孩子还是很懂得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的。

咱们的大学生,可能也有类似的情况,家境较好的,当然不是都不会不努力读书,但肯定有那么一些学生,对读大学的机会并不珍惜,反正是家里出钱,我读与不读家里都会给钱。反正都能毕业。如果家里的爹妈路子更野,那么将来学生毕业后找个工作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既然这一切都不需要通过努力读书就能解决,那么我干吗还要刻苦学习呢?有这个必要吗?

这样的孩子其实不够聪明。他们耽误的不光是上大学的最美好的时光,而且耽误的是他们的未来和前途。但是他们中的有些人已经有了习惯性的这种生活方式,让他们一下子改过来,也不容易。现在大学里严格实行淘汰机能的不太多。过去因为是公费读书,你不好好学,成绩不够格,那就请你打道回家,这没什么好说的。现在都是自家掏钱。把你打发走了,学校会有经济上的损失,所以有不少学校都睁一眼闭一眼。学校如此,学生何乐而不为?

有些家境不太好的同学却也不能特别努力刻苦的读书。这部分孩子多半是因为来到大学所在的城市里,会受到很多诱惑,会引发他们内心的虚荣心。他们觉得他们受到的对待是不公平的。有的人就觉得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有,别人经历的,我也需要经历。他们恰恰把他们改变命运最根本的方式——努力学习给丢在脑后了。这种想法是很不幸的。现在在学生中确实存在某些不太好的风气。富者对贫者的歧视本来不应该在大学中存在,但很不幸,这种歧视不仅存在,而且还相当严重。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里的行政机构及共青团组织,应该从新生入学一开始,就进行不允许富者歧视贫者的教育,歧视他人者,应该被大家视为素质很低的人,是没有教养的人。对于贫者,更需要进行励志教育,贫者不为耻,甘于贫,无斗志才是可耻的。同样,对于不想刻苦努力的现象,相关部门也要进行耻辱教育。现在大家对此都无所谓,实在是一种思想上的毒害。

其实,不只是大学本科新生,就是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也有这样混日子的。这已经是有着相当普遍性的问题。有时,我从实验室外走过,看到窗内电脑旁,总有人在玩游戏。当然也有干活的。也许玩游戏者只是暂时换个脑筋,并不一定整天都沉溺其中。但经常会有一玩起来就刹不住车的现象。

如果说,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拼命努力,估计不是太现实。但如果说能让大多数学生积极起来,振奋起来,应该还是有可能的。其实,很多人对自己这种懒散的表现,也是很不满意的,只是他们还没有发动让自己行动起来的动力。真正甘于现状的学生并不很多,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是需要帮助的。只不过,这种帮助更多的是让他们自己觉醒过来,进行真正的自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39489.html

上一篇:观看北京人艺小剧场话剧《明枪暗箭》
下一篇:文科生要不要学理工科的通识课?
收藏 IP: 114.246.172.*| 热度|

7 赵斌 张忆文 张骥 刘建兴 biofans wgq3867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2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