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为了77位遇难同胞

已有 3233 次阅读 2012-7-27 11:4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遇难同胞

今天要为北京市在7月21日大雨引发的灾难中不幸遇难的77位同胞写上一笔。昨天晚上,看到新闻说,有77位同胞遇难,心情非常沉重。今天早上看到遇难同胞的名单,老年人少,青壮年居多,最小的有一个8个月的婴儿,估计是和她的母亲一同遇难的。今天的《中国青年报》有一篇报道,题目是《母女三人生死劫》,写的是母女三人在洪灾中的遭遇。最终,母亲与小女儿获救,而年龄19岁,正在读大二的大女儿遇难了,这让一家人情何以堪。
在这里,不想再指责谁了,也许有人应该被问责。客观地说,我们这个城市,对如此之大的暴雨所引发可能的灾害几乎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政府机关,政府官员,加上普通的老百姓,谁也没有对如此严重灾害的思想准备。而且雨量最大的北京西南部郊区,距离城区路途遥远,当地警力远不如城区集中,即使去救援,路途上所花费的时间也要长得多。我们的市民,几十年都没有亲身经历过洪水灾害,没有任何感性的了解。
解放前及刚解放的时候,北京最大的水患威胁是永定河。据传说,历史上永定河发大水,曾经淹到过广安门。解放后,一到雨季,市政府与永定河水务部门都非常紧张,多少民工上大堤,要严防死守。70年代以后,干旱一直困扰着北京。永定河不仅再没发过大水,连河道都干涸了。现在到卢沟桥看看,桥下杂草丛生,放个千八百只羊都够吃的。据说,现在永定河仍然保留着防洪防汛的管理部门,但是由于多年的干旱实际情况,估计也没多少人真把永定河当回事了。
这次大雨,永定河倒没怎么着。因为永定河上游,即北京的西北地区雨量远没有西南地区那么大。北京的房山,西部层峦叠嶂,如果有大雨下来,肯定会形成山洪和泥石流。过去由于没有这样的经历,而且房山的水库也不如密云、平谷、怀柔、延庆和昌平那么集中,所以蓄水量也要小一些。还有不少未知的因素吧,导致这次雨水下来成了灾。
我们自己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灾难,不知道蓝色预警、橙色预警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什么样的具体概念。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其他国家,其他地方所遇到的同类灾难,北京人总是觉得距离自己还很遥远。每年台风袭来,也有一些同胞遭到不幸,可是住在北京的人们还是感受不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威胁。不少人总觉得雨再大,跟我们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北京又不是低洼地带,而且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多少雨水都能流走了,在城里呆不住。但是我们忘记了,地形是很复杂的,总体上的西北高,东南低,并不表示在北京所有地方的地形都是这种状态。局部地区的复杂性被我们忽略了。大自然发威时的巨大力量被我们忽视了。那位在广渠门桥下遇难的小伙子,听他的朋友说,一直都很精明强干,按说不应该遭此不幸,但是他可能仗着自己技术好,胆子大,车又好,想一气儿在雨水里冲过去,但是遗憾的是,他没能冲过去。一想到他的年龄与我的孩子一样大,心情就格外沉重。
77位同胞就这样离去了,他们有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女儿,他们都是每个家庭不能缺少的重要分子。他们的家庭遭受到如此不幸,承受如此深重的哀伤,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我们在大自然面前还是非常脆弱的,有的时候真就是不堪一击。人类的高技术发展,给人类创造了很大的福利,但是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仍然是渺小的。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更何况,有时我们往往自以为强大,这种心理也会给我们造成很多创伤。
这样一场灾难和77位同胞生命的失去,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反省。自然界是强悍的,但是我们自己不是不能做得更好一些?
每次发生自然灾害,我们总有一些同胞遇难。而且与国外相比,我们遇难同胞的数字在绝对值上总是很高的。在相对数字上,我没有做过比较,但估计也不会太低。我们国家总的看来还不富裕,特别是地区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我们投入在防灾减灾的力量上还很不够,这些因素都造成我们遇难同胞数字呈现较高状态的原因。
从另一方面看,地方政府对防灾减灾的重视也是有较大距离的。每次发生火灾,都有同胞遇难。事后一查,都是安全方面的原因,而且明知不合格,也发了警告,但就是缺少有力的措施予以制止。有些商业场所,在营业前由消防部门检查,发现了不合格,也只是发出限期整改的通知,但是没有做出停业的处罚。而在实际上,对于这种情况,根本就应该彻底查封,不整改合格,根本就不允许营业。有人说,这样做给商家带来的经济损失太大,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与商家的经济利益相比,人的生命是不是更重要一些?由于北京地区长年干旱,防洪防汛虽然也每年都准备,但毕竟投入不足。我们的水利设施,多年来没有新的建设,老的设施虽然也维护保养,但应付不了更复杂的情况。这样的状态怎么能够保证在灾难来临之际,让这些设施发挥应有的作用?
77个亡灵离去了,愿他们安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596368.html

上一篇:当年的互联网之热
下一篇:忆伦敦
收藏 IP: 115.170.20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