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青年与时尚

已有 1926 次阅读 2018-3-22 09:41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最近看了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为孩子们写的歌曲,而被央视等热情宣传的事情,也是深受感动。谷老师一生虽然不是特别坎坷,也是相当坎坷。但是她热爱音乐,热爱孩子们的热心肠,确实能打动很多人。

网上有份介绍谷老师的文章,说她在八十年代为年轻人写歌。当时年轻人受到港台时尚风气的影响,有些人喜穿喇叭裤,戴蛤蟆镜,男生留长发,怀抱双卡收录机。这类形象在当时的社会上颇为一些人侧目,认为这样打扮的年轻人不是什么好人,几乎都是流氓。而谷老师说,我就是要为“流氓”写歌。当然,在谷老师心目中,这样的年轻人并不是流氓,他们中的大多数内心是善良的,情绪也是健康的,也是要为祖国实现四化在做出自己的奉献和努力的。

说到时尚的方面,我也一直存在困惑。当年,所谓喇叭裤流行时,我们这些已经年过三十岁的不算年轻的年轻人,也看着觉得不那么顺眼,看着别扭。觉得他们至少是肤浅的。这样的追求太无聊了,有什么意思呢?

其实,我们在那个年龄的时候,也是要追求时尚的。只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时尚的表现也是比较特殊。十六七岁时,正值文革初潮,这时的青少年都希望能有一身正规的军装。但是,当时所谓军装正是刚被六五式国防绿替换下来的人字呢卡其布的旧式军装,已经洗得发白的尤为受欢迎。可是那时候,真要弄到这样一身军装,也并非易事。所以不少青少年就让家里买与军装颜色近似的布匹,然后让裁缝铺给按军装的样式缝制。再找五枚与军装上的五星八一的扣子相近的扣子钉上去,这样不是军装、貌似军装的服装就穿上身了,然后到处得瑟。这种所谓时尚难道不会被那时的成年人暗自哂笑吗?我想,那绝对是一定的。

到了六十年代末,军装不那么时兴了,北京流行所谓外边穿着蓝色制服,内里一定要露出白衬衣的领边,脚底是一双白边懒汉鞋。这是当时北京时尚的标配。今天想来,这样的打扮真是一般得很,可是当时传说这就是时尚,于是年青小伙子们就追着这样的式样打扮着自己。今天看来,也是要多傻就有多傻。所以,我们那一代人,没有任何资格嘲笑后来的年轻人,因为我们自己当年就是被比我们年长几岁的人所嘲笑过。

时尚这种东西真的很奇怪。你说你追时尚有什么意义吗?其实当时自己也很明白,一点用也没有,一点意义也没有。可是年轻人就是要追时尚。看到别人有的,自己也想有,看到别人穿戴的样式,自己也想按那样的样式穿戴。这不是傻吗?可是年轻人就是都经历过这种傻的阶段。当时年轻人的想法是,如果我没有那种时尚,我就会被同龄人所淘汰,会被孤立。那样的生活感觉就一定会很不幸,很悲惨。

当然,事情显然没有那么悲观,但是年轻时就会这样来想问题。本来,你穿什么,戴什么,其实旁人没有人关注你。但你自己就是疑神疑鬼,以为别人都会在意你的穿着打扮。现在的女性也是一样。总觉得穿上一件过时的衣物会被人嘲笑。其实,现在街上哪有人关注你到底在穿些什么,关注你是不是时尚。但是女性们就总是要这样来看世界,来这样想问题。谁也奈何她们不得。

或许,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这种对时尚敏感的阶段是一定会有的。没办法,没有人能逃得过去。当然,那个阶段一过去,大约一切都回归到平淡,回归到自然了。但是,在那之前,那种疯魔式的时尚感是任什么东西也拉不走的。八匹马的大车也拉不走。就一定要让年轻人得瑟够了,才有可能让他们后来回归到正常状态。

那个时代的时尚似乎追求的一种标杆,人家出来什么样儿,大家都要跟踪过去。有一出话剧,叫“街上流行红裙子”。其实,北京从来没有流行过红裙子,倒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流行过一段黄裙子。是黄色的连衣裙那种。满大街都是,眼中全是一片黄。应该说,这样的时尚还算是时尚的初级阶段。真到了高级阶段,年轻人不再要求一致的标杆了,而是追求个性。过去是一定要撞衫,现在是怕撞衫。所以当年那时的一片黄现象,今天再也不可能出现了。正如八十年代初,到处都是喇叭裤,蛤蟆镜、双卡收录机,这样的现象今天再也不出重现了。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追求时尚的高级阶段,所以今天年长的人们也很少指责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了。当然,追求标杆的时尚并没有销声匿迹。比如,苹果手机出来什么最新型号,年轻人还是要追的。可能这样的追时尚与时装上的追求时尚有些不同,追苹果手机的时尚更是对高技术产品的渴求与羡慕。不过,作为过来人,还是要多说两句,有条件,你尽管去追,如果没有条件,千万不要卖肾去买苹果手机。与健康相比,时尚实在算不得什么。

公众号.jpg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105132.html

上一篇:科技创新靠团队,还是靠个人
下一篇:朝美会谈
收藏 IP: 123.123.48.*| 热度|

2 吕喆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1 0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