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小孩子不怕热

已有 3706 次阅读 2017-9-20 07:02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除了会说“一代不如一代”之外,还会说“现在的天气比过去要热”。后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很多人都会感觉现在的天气比过去要热。不知道这是一种个人的感觉呢?还是打鲁迅那阵子起,就已经出现“温室效应”了呢?说不清楚。

不过,我个人感觉,小孩子是不太怕热的。大夏天的,又是中午,大人一般都在屋里午睡。那时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一把扇子,一盆凉水,就是过夏天的基本硬件了。可是小孩子大中午的,不睡觉,就一定要跑到外面去玩。要不就是用松香粘季鸟(季鸟是蝉或者说是知了在北京的通称),要不就是疯跑,也不干什么正经事。虽然满头满脸的大汗,可是也从来不觉得热得受不了。只是家里的大人觉得小孩子一定很热,总在唠叨他们,可是小孩子基本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没人当大人的唠叨当回事。

1965年夏天,我初中毕业,在等着报考学校的通知的那个暑假,初中所在的学校组织一些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劳动。过去,这种活动一般只允许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同学参加。这次不知道为什么,似乎谁报名都可以参加。当时的勤工俭学劳动有两种,一种是在校办工厂组装玩具,主要是铁皮玩具,如小汽车之类,每天给八角钱。还有一项是参加园林局的劳动,每天给九角钱。我和一个同学商量了一下,觉得九角钱比八角钱要多一点,就报名参加了园林局的劳动。

之所以要参加勤工俭学劳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放暑假了,不愿意在家里待着,听着父亲没完没了的教训,那时候,父亲总有很多话要教训我们。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他看来听来,都是错。即使没有大错,也一定能挑出小错和毛病。现在看来,要挑错,真是一件最容易的事了。反正因为不想听父亲的这堆唠叨,于是就不如参加劳动,一天一天地不着家,耳根子会清静多了。不过躲清静也是弊端。就是远在广州的姑姑到北京来,全家去颐和园玩儿,我因为参加劳动,又不愿意缺勤,所以就没去。这多少有点遗憾。我在小时候的时候,跟姑姑比较亲,她每次来北京,我都会粘着她。现在毕竟都初中毕业了,也没有再粘着的道理了。心里有遗憾就遗憾吧,这也让我感觉到一种最初的无奈。

第一天的劳动是在731日。那天预报的气温是39度。我们在杨树的苗圃里锄草。天气热是肯定的,但是我们都脱掉上衣,弯腰在地里干活,倒也没觉得不能忍受。只是汗水流得很多,把裤子从裤腰以下洇湿了一大片。当时还觉得这也是劳动的成果吧,至少我们没有偷懒惜力。现在别说39度在户外待着,就是在室内,如果不开空调,也让人受不了。可是当时还很年轻的我,并不觉得这个39度有多不能忍受,除了出了很多汗,也没觉得有多痛苦。所以我总感觉,小孩子,或者年轻人,不是特别怕热。园林局一位姓杨的老师傅带着我们,他应该有四五十岁的样子。每次总带着我们到不同的地块去干活,给我们讲着各种各样的注意事项。毕竟我们是头一次干这样的活儿,所以老杨师傅就告诉我们不少干活的诀窍。

我们这批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大约有十多个。除了我们班同学之外,别人都不认识,也没打算认识。但有一位女生比较突出,她是北京郊区农村考到我们学校高中的,1964年,我们学校开始在北京郊区招农民的孩子,组成一个班。这个女生干活比我们都麻利得多,毕竟是在农村劳动过的。特别是用镰刀打草,手脚特别利索,我们还没抡几下镰刀呢,她手底下已经打了一大捆草了。我也第一次发现,劳动本身原来可以带来这样的美。手脚协调,身腰溜索,看她打草,真是如同看舞蹈表演一样。

园林局的苗圃离学校都不远,所以下午干完活,我和同学到学校的游泳池游一会儿泳,再去学校的澡堂里冲凉水澡。澡堂子里反正没热水,也没人管。自己进去,打开龙头就冲,把汗水和疲劳能带走一大部分。然后再步行回家。每天这样的日子,过得也算是挺惬意的。

这期间赶上过两回下雨。一下就是大雨,没法出工了。这样的日子有一天半,所以这就算是歇雨工。不干活,自然也不给钱。有一次,雨后初晴,我和那个同学一起到学校,一年地,游泳池的水大涨,自然也清亮不少。我们俩就痛痛快快地游了起来。可能游了有一个小时吧,才穿好衣服回家去了。我这个同学后来在河南郑州工作,退休后,他仍然坚持每天去泳池游泳,我很佩服他的毅力。我就不行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在干脆就不再游了。

在杨树苗圃干活的时候,有一次,不小心让洋刺子(不知道应该是“杨”还是“洋”)给蜇了一上,顿时就疼起来,也红了一片。后来,老杨师傅说,抹点清凉油就会好。我身上没有,老杨师傅自己拿出来清凉油,往被蜇的地方抹了一下,登时就不疼了。后来别人也有被洋刺子给蜇过的,也抹上清凉油。我看到他被抹了清凉油的部分,居然渗出一小片汗珠。真是太神奇了。这是什么道理,我一直也没明白。

劳动结束后,老杨师傅给我们发钱,三个星期,共18个工作日,刨掉一天半雨工,共实际干活十六天半。最后拿到手十多元钱。这也是自己第一次靠自己的劳动得到的收入。二话没说,全给母亲了。后来和班主任林老师告别时,林老师还说,应该把钱都交给妈妈。后来,考上了半工半读的北京电机学校,每个学期有一半时间劳动,一半时间上课。我们每个月都有十三元的津贴费,扣掉十元五角的饭费,再扣掉三角钱的医药费,发到手上的有二元二角钱。这算是劳动收入还是算什么呢?我就不知道了。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76812.html

上一篇:巡视后的整改意见
下一篇:金砖国家与上合组织
收藏 IP: 114.244.47.*| 热度|

2 徐令予 吕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