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A状态是相似的,还是非A的状态是相似的?

已有 2049 次阅读 2017-5-30 06:15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第一句里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我们倒过来说,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这样的说法行不行?能不能成立?我想,这样说很可能也是成立的。道理嘛,也不复杂。因为每个家庭都是个体的独一无二,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相似的现象。那种所谓相似,多是表面的。

明星大蔓(音wan,读腕)都特别喜欢秀恩爱。秀的恩爱都是相似的,秀的行为也都是相似的,而在秀的背后之目的往往并不是恩爱,可能也是相似的。那么,不相似的是什么?就是秀恩爱背后的诡谲和算计,这很可能就是各有各的飞花点翠。

还可以说类似句式的话:成功的道路都是相似的,失败的结果各有各的特点。反过来说也可能一样:失败的表现都是相似的,成功的原因各有各的因素。这里为什么说,这样的说法也能成立?因为成立与失败也是充满着个性特征的,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对于成功与失败,人们的理解根本就有很大的区别。

如,某位成功人士,之所以谓之成功。一是学术有成,二是仕途顺利。应该是很成功很顺利的了。但突然某一日,其家庭成员中很重要的一位突然遭遇不幸。给这位人士带来巨大的创伤。你不能说,他前面的历史就不是成功的。可是对于他这个人自身的体验来说,这位重要成员的离去,对他的成功还有什么意义?或许,如果有可能把这些所谓的成功换回他这位家庭成员的生命,他肯定是不会犹豫的。

当然,这样的可能并不存在。创伤会在他的心里永远存留下去。这也是无法改变的。在外人看来,他仍然是成功的,但他的成功却伴随着这样巨大的代价。这样说好像也不对,因为并不是因为他的成功所必然带来这样的不幸。但不管怎么说,在现实生活中,他确实被不幸光顾了。他又能如之奈何?

或又有一位某人,可能在事业上,让外人看来,几乎一事无成。但他有一位很优秀的孩子。虽然这位孩子的优秀并不一定是这位父亲直接培养出来的,但是他给出的家教,给出的成长环境,无疑对孩子的成长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这位父亲可以自豪地说,我这一生最大的成功就培养出这么一位优秀的孩子。这或许在某些人看来,不过是类似于阿Q精神。但在实际上,做父母的为自己的子女感到骄傲,你能说他们就没有幸福感?就没有成功感?

如果严格地说,无论幸福还是不幸,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可能完全相似。当然,或许从同构的角度来说,什么都可能有相似的程度,关键是相似的指标是什么,以及如何处理和看待这样的指标。中国的男人之间有相似度,中国男人与日本男人之间的相似度可能就没有中国男人之间的相似度要高。而亚洲的蒙古人种之间的相似度比起蒙古人种与马来人种的相似度又高一些。盎格鲁·萨格逊人之间的相似度与他们和日耳曼人的相似度又要高一些。而人类之间的相似度比起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相似度又有高些。这就是不同层次的同构所要表述的现象。所以,到底怎么定义和确认相似与非相似,大概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相似与不相似不仅有量的指标的差异,更有质的差异。对于幸福与不幸的理解有差异,对于成功与失败的理解有差异,几乎对于任何相互对立的概念,在理解上都可能有差异。莫泊桑的《一生》讲述了一个女子一生的遭遇。在读者看来,这个女子的一生真是够不幸的了。但是最后,她抱回来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似乎又给了她新的希望。让她感觉,她这一生似乎也没有那么特别倒霉,似乎还算过得去。在她看来,先前的那些不幸都会过去,都算不了什么。这个孩子给她的希望让她又生出了幸福的憧憬。这样来看待这位女性,有什么不应该吗?

按照老子的观点,所谓幸福之后,往往隐藏着不幸;而在不幸的背后,也可能会有幸福的降临。成功之前会有失败,成功之后也可能遭遇失败。一切皆无定论。当然,老子有这样的感触,或许是他的经验所得。在现实中,如果人们能够预先了解这些可能性,那么可能在遇到新的不幸或者失败的时候,可能就不会感受到极大的打击。至少他们感觉,对这些打击,他们会有足够的承受力来减轻这些痛苦。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幸福,或者不幸,有时候只是一种暂时的感受。时间一长,当时感受到幸福的事物可能再回过头去看,也不过如此;当时看上去极难抗过去的不幸,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两口子过日子,磕磕碰碰,当时都觉得不能忍了,过不下去了。有的当时就离了,分了。过后又各找各的幸福去了。而有些两口子则在争吵最激烈的时刻,当时又都忍下来了。等到了老年的时候,再来回顾一下,这些磕碰都算不了什么,甚至可以算是一种幸福的插曲。到底该分还是不该分,到底是该忍还是不该忍,都没有定论。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这样做而做成别的样子,同样也是有道理的。只是在不同的处境中仍然要追求自己的幸福与快乐,或许才是一种真正的生活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57893.html

上一篇:再努力争取一下
下一篇:新老大学之对比
收藏 IP: 221.223.17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1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