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8月16日学校科技处正式公布了本年度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立项名单,我榜上有名。8月20日晚上收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批准通知。通知书开头是这样写的:“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的规定和专家评审意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决定批准资助您的申请项目”。这是我作为一个退休人员正式获批的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意义非凡。有网友在科学网上质疑“退休教授是否可以申请和获批国家基金项目”,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一般人眼里,科研战线的退休人员就应该彻底离开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安享快乐的退休生活,不要和年青年“抢饭碗”。据我所知,即使在欧美国家大学,除了极少数对科学研究痴迷的教授外,多数在70岁之前也基本脱离科学研究第一线去享受家庭生活了。我的同行,国际岩石磁学领军人物,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物理系Dunlop教授好像也是在近70岁办理退休手续,为了感谢他对“岩石磁学”理论研究领域的贡献,“美国地球物理研究-固体地球”杂志专门开辟一期”岩石磁学”专辑,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纪念,但是Dunlop教授2010年仍然在国际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并引用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另一位1973年博士毕业的同行老太太也将于年底退休。当然在欧美一些大学(例如MIT)也有个别资深教授愿意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仍“奋斗”在教学第一线,这种人骨子里面就是以“工作为快乐”,对于这样具有丰富科学研究经历和教学经验的教授,大学当然会乐意支持。
退休人员是否可以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需要有法规和规则为依据,这里主要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87号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2007年4月1日起实施)第三章“申请与评审”第十条(一)(二),这是最重要的法规依据(见上面“项目批准书第一句话);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章程”第四章第十七条规定;3、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中没有需要标注申请人“是否退休”要求,也没有年龄限制。而在科技部很多项目,例如863和973项目就明确规定申请人不得超过55周岁,退休人员自然不在申请之列。当然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有些特殊人物似乎可以超过这个年龄界线,随意申请。因此,依据上述三条(一条法规、一条基金委内部规定、一条实际操作规则)我决定退休后继续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因为申请是我的权利,是否批准是同行专家与国家基金委员会的事情。从项目批准通知书看,一个国家基金项目要想获得批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申请人资格要符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的规定;第二、申请项目需要经过专业同行公正公平的评审;第三、最后经过国家基金委员会批准。显然,第一项与第三项属于程序上审查的内容,包括审查申请人是否超项及是否存在其它违规事项,第二项才是属于实质上的内容,即作为一个退休人员,你是否还有创新的科学思想与精力承担基金项目,并产出好的科学成果,需要同行专家说来了算。1991年我获批的项目通知书是这样介绍的:“你提出的科学基金申请,经同行专家评议,有关学科评审组评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同意给予资助”。对比22年间隔的国家基金项目批准书,现在的批准书文本格式更符合法律和更加规范。
其实,我以前就知道,退休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不可能是第一人,当然实际获批项目很少。记得有一年,一位72岁退休研究员申报国家基金项目,他科研做得很好,曾在国际顶尖刊物发表过好成果。他的项目通过同行专家评审,拿到桌面评审时一位专家详细介绍了这位老者的科研工作和成果,大家认为应该支持这位老者的项目,最后顺利通过。喻海良博士说,“他曾见过一位80多岁退休老先生,依然作为负责人申请国家基金。很可惜,当年没有成功”。据说我这个项目审批过程除了得到同行专家支持外,我长期“死心塌地做研究的态度”和“业绩”也得到基金委相关学科领导的赞赏。尽管我获批项目经费低于地学部面上项目平均数,但是我已经很满足了,因为它可以支持我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继续革命过70。到那个时候,一旦科学研究思想枯竭,我将彻底告别专业科学研究。到时候如果科学网继续存在,我将很可能成为一名“专职科学网博文”作者,用博文向大家吐露心扉,交流我的人生感悟,权当我在另一个战场“继续革命”。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如果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也许我将继续申请下一个项目。在公平公正的专业同行中有一种共识:国家基金不差钱,差的是好的科研态度、好的科学问题和好的研究成果。国家基金委经费从成立之初的8000万左右到现在的200亿,只有27年时间。当初地学部青年基金项目力度3万左右,面上基金5万左右,到现在分别达到25万和80万。因此,我认为分几个项目给极少数研究基础较好,有点想法,身体健康,还愿意继续做点科学研究的退休人员,既符合法规,也应该可以理解。
我决定继续申报国家基金项目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在职研究工作中还有一些重要想法希望能够继续进行,这些想法也与国际同行交换过意见,想努力争取实现,出一点好成果。在这一点上我似乎有一点“死不瞑目”的英雄气概;二是自己精神状态不错,身体还好,一下子完全闲下来很难做到,需要一个过渡期。在我接近退休时,有朋友依据我的“一贯表现”猜出了我的心思,他们说:刘老师,目前看,你只会退而不休。还有人替我做广告宣传,热情邀请我参与他们课题,做一点力所能及的研究。所以,刚刚退休(2011年退休,学校返聘一年,到2012年中才真正脱离教学第一线)在校内外就有两个课题组诚恳邀请我参与他们项目研究,其中校内课题组已经合作了多年,我也乐此不疲干得很带劲。
回顾我的科学研究经历,说心里话,我自己也不能理解,一个来自农村的“贫苦农民的儿子”居然会对枯燥无味的基础科学研究感兴趣,因为有人说过“科学研究是富人的游戏”。我这一辈子没有其它爱好,过的似乎是“苦行僧式生活”。几十年来除了外出,基本上每天家里-办公室两点一线,包括所有的节假日,过着极其平凡而“有意义”的生活。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这样理解我就释然了。当然,我几十年的这种工作生活状态也“得益”于老伴的大力支持,用她的话说:“你这一辈子只与你的科学研究为伴”。我们相濡以沫近40年,老伴最懂我的心。别看我来自农村,但是对家务事全然不在行,而老伴是一个来自家境较为优越的独女,却把家里事务打理的井井有条,让我和儿子得以在这个“幸福港湾”快乐地工作和学习。当然我们“爷俩”也努力以“优异成绩”回报老伴的付出。从目前情况看,我俩似乎基本做到了。我将继续“心无旁骛”,力所能及地做“自己的科学研究”,将学术研究的革命进行到底!
2013年8月25日上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