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博文:“我曾经批评过南昌大学校长”引起了一些博友的热议,尤其是江西老表的关注,包括在国外的老表。有的是我认识的老表,例如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石油地球物理勘探领域专家刘洪研究员。有的并不相识的老表通过邮件(估计是通过我保留在学校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的个人网页上找到)表达对老家江西省高等教育的热爱和关注,这是我没有想到一篇博文所能获得的正能量结果。一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做博士后老表MHQ的来信很让我感动,他信中说:“离开家乡快14年了,很想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如果您有什么好的想法或提议,只要您牵头,我十分愿意参加。,,,我想着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帮助家乡,,希望以此和您建立联系”。还有一位ZPH老表来信说:“作为江西人,大家都希望江西能够发展好,赤字之心阿,,,真心希望南昌大学能够以此次事件为机会,知耻而后勇,做点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实事”。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一位在北京工作的中学老同学曾经想发动一些在外地主要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吉安老表,包括中科院院士王梓坤和欧阳自远,建立一个联谊会,为家乡发展出主意。当征求我的意见时,我给他泼了冷水。我说现在的地方领导都很务实,除非你能给他弄到项目和经费,否则光动动嘴不会得到他们的热情响应,此事后来也就没有搞成。
这些反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因为这篇博文是我所有博文中最为仓促写成,更没有想到编辑部选为头条。我猜测,编辑部目的可能是回应徐大彬博文,同时借此再讨论一下大学校长究竟该干什么?从100多个评论可以看到,很多博友确实发泄了对我国当下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的不满。大家从我的那篇博文并没有看到我对那位校长有多少具体的批评。一位博友还真看出来了,他的评论说:“实话讲,没看出来您批评了他什么?感性,不理性?或许确实是太含蓄了。有点本文偏离题目的赶脚”。还是刘强博友理解我,他评论道:“理解您,不能往深度写啊”! 甚至还有博友直言:“刘老师这篇博文风格与以前博文差别大”。我很理解博友的心情,我确实没有什么具体事实对这位校长本人发表过多意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一切针对这位校长个人的事情我们只有静观江西省纪委的调查。其实我的本意还是有点“借题发挥”,再次向那些只做表面文章的大学校长们开炮,我们的高等教育不需要面子。我国高等教育理念距离普世价值的科学理念越来越远,再也伤不起了。在此,我要大声赞扬热爱江西高等教育事业老表们,你们的真诚和热心将会感动上帝,相信江西高等教育事业会进步,我们要有耐心。
当然,在对待南昌大学校长被江西省纪委立案调查事件,也存在不同的看法,除了个别没有原则的年轻人对这位校长大加赞扬外(我看这位年轻人属于“少不更事”),YZD(他在我博文的评论用的是实名,我这儿用他名字缩写)博友的认识就可能代表一种极其“荒谬的歪理”认识。他在我的这篇博文中第一次评论为:“现在似乎有点墙倒众人推的意味了。周文斌有许多缺点,这是毋庸置疑的,建设新校区花费了学校大量资金,教职工待遇上不去导致教师意见很大;但是,从争夺财政资源、争取政府支持、扩大学校规模等方面,周校长还是很有魄力的,敢赌、敢冒险,因为敢赌,贷款20亿建新校区,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南昌大学的新校区确实十分漂亮、十分大气,占地三千亩。这样的大手笔只有周文斌能想出来。南昌其它未贷款的高校直到现在还在嫉妒南昌大学呢。因为省财政把他们的贷款一笔勾销了。看人要辩证地看,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不是合理的评价方法”。我立即给予回复:“可不能这样理解啊,年轻人。如果按你说的那样,胆小的人就吃亏,这个省,这个国家就没法弄了”。他紧接着补充他的评论道:“是这样的。其它未贷款的高校都吃大亏了。看你站在什么立场来看,如果站在南昌大学的立场看,作为校长,为学校发展壮大谋利益,当然是有功之人;如果站在其它学校、站在省里的立场,那种做法似乎把省财政绑架了,甚至于一半的教育投入都给了他们。出事也与这个有关”。这位博友算是很坦率,但可是没有半点道理,其核心思想是站在南昌大学角度就可以挥霍江西省极为有限财政资源。如果他是一个单位领导,按这种思路做事,迟早会出问题。
我看了这位年轻人的评论真是无语,我为当下个别持这样认识的年轻人的观念感到悲哀。按他理解,只要能从政府弄到钱为单位服务就是好汉,就是能人。一种赤裸裸的本位主义思想,没有一点整体观念。记得在朱镕基当总理年代,我们国家从财政多次拿钱补助相关银行的“死账,呆账”,这些死账和呆账至少有一部分就是贷款银行不负责任造成(称为不良贷款,其中也存在腐败)。省财政有什么资格为南昌大学的20亿贷款买单。这种认识在那不讲法律,不讲规矩,不讲经济规律的年代是经常出现,领导批示就是巨大的资源,难道我们还能让这样的荒谬的歪理继续存在下去吗?当然,我这儿绝不是针对这位年轻人个人,而是这种思想,还是那句话:“年轻人,可不能这样想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