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从曹广福教授博文说起 精选

已有 16401 次阅读 2013-3-24 19:5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授

近日,曹广福教授一篇博文“从一篇错误文章被正式发表说起”引起了非议,我也加入到非议的行列,进行了评论。其实这篇博文的意思比较简单,说的是“在评审一位熟人的手稿中发现明显错误,但是碍于情面让编辑部决定取舍,最后主编决定发表”。我在曹教授的博文评论中说:“怕出人命?其实为了维护已经脆弱的中国学术界,你会有很多办法婉拒这篇手稿”。他回复:“我文章写得很清楚啊,不是我建议采用稿件的。但我赞成编辑部的做法,虽然不是最佳做法”。这篇博文推荐数远低于评论数,曾泳春博友明确说:这篇博文就不推荐了。这反映了我们科学界的年轻人身上的正能量正在上升,这应该是一个可喜现象。在一些评论中似有“群情激奋”反对之声。我赞赏曹教授的心胸坦荡之举,其实即使从学术道德层面来讲,在我国当下学术界极其浮躁背景下,曹教授这个做法实在没有什么值得“谴责”。我不认识曹广福教授,游览过他的一些博文,感觉他还是一个讲道理的博主。他的博文和我的博文风格对比,就像我们之间年龄差别一样。相信他比我年轻不少,所以他的博文火力明显猛过我。我的博文实际上没有火力,因为,我想这把年纪没有能力和水平参与年轻人那些激烈争论,实在不能和吴中详老师相比。然而,当“群情激奋”过后,我们还是需要冷静思考点什么。然而,从曹教授这篇博文,我想到一些与学术评价相关东西,我将它统称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学术共同体潜规则”,希望我们的年轻人在了解这些负能量时能够引以为戒,为规范我们的学术行为而努力。

像我这样年纪的教授估计多数参与过这样一些活动:评审论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评审立项(如国家基金项目)和结题项目(评审项目完成水平)、评审各种人才、评审各种奖励等。在这些评审中必然涉及到“公正和公平”准则。然而,众所周知,“希望公平与事实公平”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我们长期共同努力。谁敢说在参与这些评审中完全做到了“公正和公平”,当然,总有人拿“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来掩饰他们“不公平”做法。据我所知,即使那些发达国家的国际学术大牛们也不可能完全免俗,但是必须承认,人家做的普遍比我们要好,因为他们规矩制定比较科学合理,并具有法律效应。就以学术论文为例,如果你的手稿中引用了一些学术牛人的论文,或者作者已经融入到这些牛人学术圈子(如以前曾经愉快地合作过,相互访问过),那么你的一篇水平一般的手稿在他的手里评审时,在可上可下之间,他就可能做出通过的决定。有的审稿人在意见中就旗帜鲜明地要求作者在手稿的参考文献中增加他们圈内人士的论文。我曾经审过一位印度学者的手稿,手稿中引用了我这个领域发表的5篇论文。我猜想,杂志主编决定让我评审这篇手稿至少基于两点:第一可能认为我是这个领域内的同行专家,可以准确判断论文质量;第二考验我的公正和公平性,看你是否会因为手稿中引了你的5篇论文而简单放行。我认真审读手稿后发现虽然手稿选题不错,但问题还真不少,我断然做出“大修的决定”,要求作者必须补充一些素材与认真修改后才能考虑接收发表,后来在正式发表的论文中我看到了作者按照我的意见做出的修改结果。

一位中科院的杰青研究员公开在我面前说:如果我评审的国家基金本子中有我的学生,我肯定将他排在第一位,他说这是人之常情。我也曾经对院里年轻人公开谈过我的看法,当你申请材料(学校评审各种青年项目或人才)与外系某个申请者相当(或者也许弱一点点)我可能会考虑投院里人的票,就算是本位主义思想,差远了我是坚决不干的。因为,我们学校学术委员会实行的相当于实名投票,每次评审时选票上必须填上学术委员号码,便于学科办和科技处统计分析每一位学术委员评审时的公正性。

我也听说过一些国内“牛人”在这方面的表现。有的人属于典型的“实用主义”,他们的公正和公平一定是附带条件。在评审圈外人时高调大谈“公正公平”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然而,一旦评审到自己圈内人士时(例如自己学生),则又是另一套做法。我自己就对有的不太做学问的人不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而感到诧异,后来稍加了解,发现原来是小圈子或者“衙门内”有人起了作用。

我记得有人说过很多我们国家各种评审中“潜规则”。我曾经评审一份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刚拿到评审材料,关照电话(通过我们一位处长)就打了过来。在国内学术界,谁人不知“相互关照”的潜规则。有人给我讲过国家基金项目的一件趣事,在国家基金委成立之初各学科之间没有项目数指标,而是由各学科专家自由裁量。结果A学科同行专家比较“严格把关”(也有的说是互相掐架),通过评审的项目数较少,而B学科同行专家之间配合默契,今年让这几位同行上,明年让那几位同行上,结果每年通过的项目数明显比A学科多。然而几年后,国家基金委决定学科之间项目要实行定额分配,基数以前三年通过项目数为参照,结果B学科获得的项目指标数明显多于A学科,你说以前从严评审的A学科不是吃亏死了。

    当然,我认为,国内学术界的这些潜规则不是凭空而来,它有深刻的社会基础和原因,仅靠学术界本身的自律可能收效甚微。什么社会原因?地球人都知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673511.html

上一篇:学会交流是一个优秀研究生的必修课
下一篇:勤能补拙,天道酬勤
收藏 IP: 111.173.99.*| 热度|

97 张海霞 刘立 陈龙 陈希章 李宇斌 徐晓 曾泳春 张鹏举 林中祥 王德华 陆俊茜 戴德昌 罗春元 陈桂华 张鸿飞 刘伟 应行仁 廖晓琳 杨宁 朱晓刚 陈冬生 郑春 武夷山 韦玉程 唐凌峰 田云川 吕喆 钱磊 曹广福 何代杰 翟自洋 张伟 李汝资 赵明 赵美娣 肖建华 郭保华 张程煜 刘洋 肇极 温世正 项骁 彭思龙 曾春华 宋泽阳 贾伟 刘强 刘晓 王府民 孔梅 徐长庆 王佳蕊 张秀伟 吉宗祥 吕为民 璩存勇 梁建华 石锋 李建雄 唐常杰 长龙 张南希 董全 梅钢 何学锋 陈飞 陈亮 曹须 逄焕东 韩世清 刘锋 贺乐 龚鹏飞 归明月 曹聪 何金华 李天成 张能立 黄晶柱 wgq3867 jpx720 hillyuan lbjman zhoulangxiucai windfeng trll1 HeartOfPRC JINDUI luxiaobing12 laochen76 decipherer greenmoon12 dance001 bridgeneer dunksb13 silentyf pttiany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