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帽子人才”当自重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众所周知,帽子人才自古以来,国内国外普遍皆有,并非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加速高等教育和国民经济发展,开始在国家层面制定了若干“人才头衔”,俗称“帽子人才”。对于我们学术单位,早期有分量的帽子当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推行的面向全国的“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面向高等院校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毋容置疑,早期的这类帽子人才绝大多数货真价实,他们对我国社会经济及科技和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以我熟悉的学校早期的一位“杰青”和一位“长江学者”为例,那位杰青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其标志性成果至今在国内该领域也属于独领风骚。他直接培养了两位同样货真价实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多位优秀人才,后来名至实归,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另一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应用技术研究。他领衔研发的科技成果连续多年领先于国内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获得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位帽子人才为学校争得了大面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务实低调,待人谦逊,很少在媒体上露脸,更没有听过他们面对社会公众的“高谈阔论”。因为,他们深知,科学技术成果水平由学术同行和业内用户说了算,而不是媒体。在他们获取帽子的过程中没有听到什么“请客送礼拉关系”绯闻。这样的帽子人才我从心里佩服,也一直默默地向他们学习,并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以他们为榜样。当然,在我认识的学风严谨,成果丰硕名副其实的帽子人才不止这几位。我在以前相关文章中介绍过他们的业绩,例如“我的学生出了好成果”,“做强自己是你唯一选择”,“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等。
随着时间推移,国家和地方及行业机构都齐心协力加大力度推行“帽子政策”,制定了数不胜数的“人才帽子”。顿时,在我国各行各业,掀起了帽子人才“制造”高潮,形成了世界上独领风骚,绝无仅有的“帽子人才景观”。在相关媒体上人们列出了大大小小上百称号的“人才帽子”。我们可将帽子类别简单分为:政府级别有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县市级和乡(镇)级;行业级别也有国家级(包括学会级别)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内部设置的“帽子”。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花重金从海外引进的青年才俊,这些人才重点充实到我国大学教师队伍。这些海外经历较为系统科学研究历练,并取得丰硕成果的青年才俊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战线的一道亮丽风景。他(她)们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普世价值的现代科学与教育理念。大多数帽子人才热爱国家,勤奋刻苦精神,潜心科学研究品质成为了我国广大科技人员的榜样。例如吉林大学全职引进的黄大年教授,呕心沥血服务我国地球物理事业,他是我国高校及地球物理同行的学习楷模。这些帽子人才值得社会公众尊敬和爱戴,他们将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主力军。
诚然,我们在充分肯定广大“帽子人才”为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帽子人才景观”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如此“壮观”的帽子人才“景观”也体现了我们当下的中国人才特色及某些行政管理部门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导致某些帽子人才质量良莠不齐。“帽子终身制”政策打击了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其中个别帽子人才缺乏耐心,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制造学术不端,违背了帽子政策制定的初衷,给帽子人才政策抹黑。导致我们的帽子政策效益大打折扣,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可小觑的负面效应,应当引起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们有时看到个别帽子人才在获得帽子前后的“反差表现”给社会公众诧异感觉。他们戴上帽子之前“谦虚有加”,获得帽子后“趾高气扬”,这些表现伤害了社会公众的感情。有人给我讲过一个真实故事,一位年轻人作为一个会议联络人负责接待参会代表(俗称跑腿)。两位出席会议的帽子人才对接待稍有不满,对他有点意见。后得知这位负责接待跑腿的也是一位人才帽子似乎不比他们两个小,态度立马变样,恭维有加。同时,某些社会公众“以帽取人”也助长了少数帽子人才的不良行为。我在海外工作的学生们告诉我,他们在世界各地开会很少看到欧美国家“帽子人才”高人一等的表现。例如有人看到爱尔兰科学基金会领导出席有关会议时独来独往,没有“前呼后拥”现象,人家可是掌管了不菲的科研经费。媒体报道,一位诺贝尔得主是在课堂上获得消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自嘲只是在单位获得一个优先停车位而已。这些货真价实牛人的平凡表现让我们倍感亲切。
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位高级领导干部在当选后,对身边人说,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没有丝毫变化。我不会因为当了这个职位的领导水平就提高了(大意)。这种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精神值得帽子人才学习。无论戴上多大的帽子,你依然是同一个人,你不会因为戴上了一顶“人才帽子”而在社会公众面前突然变得“高大上”。你的水平不会因为戴上帽子而提升,“帽子”只是对你此前成果的一次“认证”而已。任何人的科学水平依然要靠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稍有松懈,必定落伍,任何人概莫能外。一些曾经辉煌的帽子人才,人们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当自己“年事已高”,不能继续服务社会公众时,应当果断放下,“告老返乡”,否则容易引起年轻人反感。我们这些老年人应当知晓,“帽子”绝不会让人“返老还童”。衰老是任何人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和规律,我们尊重帽子人才过往的辉煌,而不应将他们的帽子永远当成高人一等的光环。
2019年9月16日初稿,10月20日完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