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ZC

博文

抗血小板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已有 2888 次阅读 2017-4-22 06:47 |个人分类:临床指南和病例解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tyle, 血小板

抗血小板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一、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及药理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疾病。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以下几种:

二、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一)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临床推荐:单联抗血小板治疗

(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1.UA/NSTEMI
尽早、充分、持久的抗血小板治疗对于 UA/NSTEMI 患者的疾病进展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推荐: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 1)所有患者立即口服阿司匹林 300mg, 75-100mg/d 长期维持。在禁忌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用氯吡格雷替代。
( 2)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负荷量 300mg(保守治疗患者)或600mg( PCI 患者),然后 75mg/d,至少 12 个月。
( 3)需用血小板 GPIIb/llla 受体拮抗剂的情况有: ①冠状动脉造影示有大量血栓。慢血流或无复流和新的血栓并发症; ②拟行 PCI 的高危而出血风险较低的患者。
( 4)计划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患者,至少停用氯吡格雷 5d,除非需紧急手术。
2.STEMI
无论是否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尽早和充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均可改善预后。
临床推荐:
( 1)立即嚼服阿司匹林 300mg,长期维持剂量 75-100mg/d。禁忌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用氯吡格雷替代。没有证据表明应用肠溶片获益。

1.UA/NSTEMI
尽早、充分、持久的抗血小板治疗对于 UA/NSTEMI 患者的疾病进展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推荐: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 1)所有患者立即口服阿司匹林 300mg, 75-100mg/d 长期维持。在禁忌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用氯吡格雷替代。
( 2)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负荷量 300mg(保守治疗患者)或600mg( PCI 患者),然后 75mg/d,至少 12 个月。
( 3)需用血小板 GPIIb/llla 受体拮抗剂的情况有: ①冠状动脉造影示有大量血栓。慢血流或无复流和新的血栓并发症; ②拟行 PCI 的高危而出血风险较低的患者。
( 4)计划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患者,至少停用氯吡格雷 5d,除非需紧急手术。
2.STEMI
无论是否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尽早和充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均可改善预后。
临床推荐:
( 1)立即嚼服阿司匹林 300mg,长期维持剂量 75-100mg/d。禁忌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用氯吡格雷替代。没有证据表明应用肠溶片获益。
合理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可提高术后移植血管通畅率和患者生存率,但应根据出血风险、桥血管种类和移植过程调整。

临床推荐:单联抗血小板治疗
( 1) CABG 前抗血小板治疗: ①术前阿司匹林 100~300mg/d,正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术前不需停药; ②使用血小板 GPIIb/IlIa 受体拮抗剂增加出血,应短时间静脉内注射。并术前 2-4h 停用。
( 2) CABG 后抗血小板治疗: 术前未服用阿司匹林,术后 6h 内开始口服。 75-150mg/d; ②对阿司匹林有禁忌证者,用氯吡格雷 75mg/d; 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常规用于 CABG 后缺乏证据; ④PCI 后的 CABG 患者。按照 PCI 患者的建议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四) ACS 的新型 P2Y12 受体抑制剂抗血小板治疗
在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除氯吡格雷外。可根据出血风险选择联合应用下述一种P2Y12 受体抑制剂。
1.UA/NSTEMI
( 1)对所有缺血事件中、高危(例如肌钙蛋白水平升高)而无出血高风险的患者,替格瑞洛 180mg 负荷剂量后, 90mg、 2 次/d 维持;
( 2)在年龄≤75 岁且无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病史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普拉格雷 60rag 负荷剂量后, 10mg/d 维持。
2.STEMI
( 1)对拟行直接 PCI 而无出血高风险的患者,替格瑞洛 180mg 负荷剂量后,90mg、 2 次/d 维持;

( 2)在年龄≤75 岁、无卒中或 TIA 病史等高出血风险且拟行直接 PCI 的患者。用普拉格雷 60mg 负荷剂量后, 10mg/d 维持。无论置入 BMS 或是 DES,普拉格雷、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时间最好持续 12 个月。 CABG:急诊 CABG,术前至少停替格瑞洛 24h;计划行 CABG 的患者,术前至少停替格瑞洛 5d,或停普拉格雷 7d。
(五)冠心病特殊人群的抗血小板治疗
1.高龄患者年龄≥75 岁的 ACS 患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死亡率显著增加。
临床推荐:
( 1)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长期治疗剂量无需改变;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阿司匹林剂量不超过 100mg/d。
( 2)急性期使用氯吡格雷 75mg/d,酌情降低或不使用负荷剂量。
( 3)使用血小板 GPIIb/IIIa 抑制剂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
( 4)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合并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时,联合质子泵抑制剂( PPI)。
2.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临床决策包括 ACS 患者,缺血可采用 GRACE 或 TIMI 风险评分系统,出血可采用CRUSADE 出血风险评分系统
临床推荐:
( 1)择期手术尽可能推迟至置入 BMS 6 周或 DES 12 个月后。
( 2)围手术期需中断抗血小板药物者,术前 7-10d 停药。在缺血风险高的人群用低分子肝素替代。

( 3)根据手术出血风险分级调整抗血小板药物,酌情减量或停药。单用阿司匹林者,风险低可继续使用,风险高应停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风险低仅停氯吡格雷,风险高均停用。
( 4)根据手术出血严重程度,必要时输注血小板和采用特殊止血方法。
3.慢性肾脏疾病( CKD)
肾功能不全会影响患者血小板聚集能力和凝血功能,同时肾脏排泄能力减低又会影响抗血小板药物代谢,因此,肾功能不全是出血高危因素,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必须进行肾功能评估和出血风险评估。
临床推荐:
( 1)应将抗血小板药物用于心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 2)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时充分考虑出血风险。
( 3)对严重肾功能不全( GFR<30ml/min•1.73m2 患者,血小板 GPIIb/IIIa 受体拮抗剂需减量。

4.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危险可能较高。
临床推荐:
( 1)伴明确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患者可用低剂量阿司匹林 75-150mg/d 或氯吡格雷75mg/d。
( 2)不合并 ACS 的患者,不建议抗血小板和抗凝联合治疗。
( 3)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如无其他适应证,不建议抗血小板治疗。


三、缺血性卒中和 TIA 的抗血小板治疗

(一)非心源性卒中
临床推荐:单联抗血小板治疗
( 1)抗血小板药物优于口服抗凝药物
。可选氯吡格雷( 75mg/d)或阿司匹林( 75-150mg/d)。对于高危患者,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
( 2)考虑出血风险,不推荐常规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但对于 ACS 或 1 年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患者,应联合氯吡格雷( 75mg/d)和阿司匹林( 100-300mg/d)。
(二)心源性卒中
1.心脏瓣膜病
临床推荐:
( 1)合并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患者,无论是否合并心房颤动。不建议在抗凝基础上加抗血小板药物。
( 2)对已规范口服抗凝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缺血性卒中或 TIA 患者,仍出现复发性栓塞事件时,可加用抗血小板治疗。
( 3)对有缺血性卒中或 TIA 病史的二尖瓣脱垂或二尖瓣钙化患者,可单用抗血小板治疗。
2.人工瓣膜置换后
临床推荐:应用抗凝药物仍发生卒中而无出血高风险的患者。在华法林基础上可加阿司匹林 100mg/d,保持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2.0-3.0。
3.卵圆孔未闭( PFO)
临床推荐:
( 1)既往有缺血性卒中或 TIA 的 PFO 患者,可用抗血小板治疗。
( 2)在隐源性卒中和 PFO 或房间隔膜部瘤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 50~100mg/d。


(三)卒中急性期
临床推荐:
( 1)未溶栓治疗且无阿司匹林禁忌证的患者发病后尽早服用司匹林 150-300mg/d,急性期后阿司匹林 75-150mg/d。
( 2)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后 24h 开始使用。
( 3)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用氯吡格雷等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 4)对缺血性卒中再发的高危患者如无高出血风险,缺血性卒中或 TIA 后的第 1 个月内。阿司匹林 75mg/d 联合氯吡格雷 75mg/d 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四、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并发症(如缺血性卒中)是心房颤动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仍建议根据心房颤动患者血栓风险( CHADS2)评分进行卒中危险分层,选用华法林或新抗凝药物,抗血小板治疗作用有限。
临床推荐:
( 1)卒中高危患者( CHADS2 积分≥2),不推荐双联抗血小板或单用阿司匹林替代口服抗凝药;中低危患者( CHADS2 积分=1)建议服用口服抗凝药或阿司匹林;低危患者( CHADS2 积分=O)可不服用抗血栓药物。
( 2)发生卒中的中、高危心房颤动合并 ACS 患者,可口服抗凝药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对于卒中低危心房颤动合并 ACS 患者,可仅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 3)卒中高危的,浩颤动患者 PCI 后。短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口服抗凝药。置入 BMS 者三药联用 1 个月, DES 者至少联用 3-6 个月。此后口服抗凝药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至 1 年。 1 年以后若无冠状动脉事件可长期单用口服抗凝药。

( 4)出血高危患者,可选择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置入 BMS 者二药联用 1 个月。DES 者 1 年。


五、周围动脉疾病( PAD)

PAD 最常受累的周围动脉依次为胭动脉、胫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颈动脉、椎动脉、肠系膜动脉、肾动脉及头臂动脉,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LEAD)最常见。在有症状的 PAD 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降低 MACE,某些抗血小板药物还可改善LEAD 患者的间歇性跛行症状。
临床推荐:单联抗血小板治疗
( 1)对有症状的 PAD 已行血管重建术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降低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推荐长期用阿司匹林 75-100mg/d 或氯吡格雷 75mg/d。
( 2)踝肱指数( ABI)减低( ≤0.90)或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狭窄的无症状 PAD 患者,可用上述抗血小板药物。
( 3)除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高且出血风险低的有症状的 PAD 患者外,一般不推荐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 4)在合并间歇性跛行症状而无心力衰竭的 PAD 患者,西洛他唑( 100mg、 2 次/d)可改善临床症状并增加步行距离。


六、抗血小板治疗出血风险评估和处理
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双联或者三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特别是联合抗凝治疗后出血的风险增高。出血是冠心病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高危患者出血风险的准确评估和出血后有效处理措施建议。
临床推荐:
( 1)用 CRUSADE 出血风险预测模型,对患者出血风险个体化评估。根据评分分为很低危(<20)、低危( 21-30)、中危( 31~40)、高危( 41-50)、很高危(>50)。

( 2)采用 TIMI/GUSTO/BARC 方法对出血情况定义分类。根据使用药物和出血严重程度,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或输注血小板;小出血可在充分治疗基础上不停用抗血小板治疗,严密观察;大出血患者,除通过特殊止血方法充分控制的患者,推荐停用和(或)中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 3)胃肠道出血高危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 PPI)或 H2受体拮抗剂。溃疡病活动期或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先治愈溃疡病并根除幽门螺杆菌。
( 4)输血对预后可能有害,只有在充分个体化评估后实施。血液动力学稳定、红细胞压积>25%或血红蛋白水平>70g/L 患者不应输血。


七、小结


指南目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7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7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定义和诊断的全球策略解读

2017年最新克罗恩病治疗指南

2017年最新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指南

2017 ADA糖尿病视神经病变最新指南推荐

儿童及成人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的治疗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

2016年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关于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猝死防治建议

心房颤动诊疗指南

2016 ESC 和 AHA/AHA/HFSA慢性心力衰竭新指南解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1795-1050400.html

上一篇:最全的资料整理——什么是帕金森病?
下一篇:结合临床实践解读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
收藏 IP: 140.207.22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