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s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sk

博文

论文署名挂多个单位或多个实验室或中心或“并列第一”的风气不可长

已有 1292 次阅读 2023-9-15 12:16 |个人分类:科技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文署名挂多个单位或多个实验室或中心或“并列第一”的风气不可长

              杨顺楷     四川    成都

如标题所示,近年来,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论文或抢先放在网上发出论文,说白了就是为了抢一个著作权的“优先录”;自然,这也是一个全球学术界,至少生物学领域从资本主义的林奈时代就开始形成的“行规”。对于这一个全球科学界的传统,应该得到尊重,一个好的方面可以促进沟通交流,及时传播信息,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但是另一个不好的方面就是,造成的学术“崇拜狂”也可以阻碍科学事业的发展,例如就以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1929年)为例,当年那个年代学术界主流是磺胺药称霸时代,当然我不是说磺胺药不好👎。但是直到二战前后才在美国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盘尼西林”(青霉素)创新药物,挽救了二战期间许多伤员的性命。

我国的学术界基本上也按照世界科学界的规则,“文革前”也建立起这一“行规”,即论文署名“文责自负”,按照从事研究工作的实际贡献排序,最多也就是2到3人而已,那时在第一线从事研究工作的中青年人,一般都是排位在第一名以后,首位是研究室领导或课题主管业务所长。“文革时期”这一规则招到巨大冲击,科技工作人员被反复训戒要改掉“资产阶级个人名利思想”,强调集体主义原则。就个人职业道路50多年,发表的第一篇论文(1974)就是以课题组名义发表《微生物学通报》;第二篇(1977)就是微生物脱氢技术成果,较原有的化学法研制收得率成倍提高,以单位名“xx 省生物研究所和上海第xx制药厂发表在《微生物学报》上,这一成果导致我国的高效副肾皮质激素倍他米松在国内技术-经济性投入工业化生产。后来到了“改开时期”,单位需要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到上海这一家制药厂调查,该厂拒绝提供数据,成果全是它们厂的;好在还有学报论文为证,抵赖的嘴脸令人不齿。当时“文革时期”单位领导层专门作出决定,为防止資产阶级个人名利思想,必需用课题组或单位名义发表论文,强调集体主义原则。

个人82-84 两年多期间公派赴美研修,发表3篇论文,参加3次学术交流活动。自那以后,知道了发表论文署名还有“通讯联系人(俗称“老板”)的排序法。后来回国后,自87年开始帮助领导带研究生,发表论文个人也以通讯联系人排序在后,一作都是研究生,以致后来有3个硕士研究生毕业都顺利到北美留学读PhD,留在了加拿大和美国。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外公开交流的平台更多,互联网沟通更加方便,加之我国新一代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均可以优先用英文发表在国际性科技期刊 ,国内绩效考核指标均已此为序,影响因子及刊物类别均以此为证据。这样国内科研院所均都变作花样,更改名称,研究所更名“研究院”,“国重Lab”,这样“中心”,那个什么听起来好听的“实验室”,国家级挂不上就挂“省级”“部级” 以至“央企研发中心”,等等不一而足。这个暑假我较为系统地阅读了较为感兴趣的多篇文献。一篇18页的综述,第一页作者9人,单位3个,通讯作者2人;整个第一页就是标题,作者中英文单位名,中英文摘要,以及后面的基金项目等就占用了一个页面。另一篇英文论文,标题后列出有5个单位 通讯作者也包含在这五个单位之中。请想想,目前国内科技中青年也就是那么些人,你能够分身有术吗?还有一个现象,个别比较突出的青年科技人员,过去数年在一些科技 前沿领域,连续发表论文,已经引起一个大型跨国药企的注意,并且给他授奖。

总而言之,从个人职业道路五十多年来,亲身经历观察到的上述职场现像,应该实事求是的思想,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一个正确去啥,看来我们的“科学与技术,以至工程系列”存在问题“是无疑的,如标题所示的风气不可长。

bansuizuo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804-1402722.html

上一篇:国内甾体生物降解植物甾醇生产甾体药物API转型期的R&D现状及发展方向
下一篇:从Upjohn的微生物氧化谈起
收藏 IP: 60.255.160.*| 热度|

2 郑永军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