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xu IMR,研究员。探究真理,传播知识,弘扬博爱,快乐人生。

博文

把参考文献研究到位是“必须地” 精选

已有 15035 次阅读 2008-11-1 18:31 |个人分类:为师之道|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论文写作, 参考文献, 研究生培养

(仅供本组学生参考,未见得有普适意义。)

 

科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特征便是知识的继承性。任何一项拟开展的工作都毫无疑问地要建立在前人已完成的工作基础之上,其价值的关键就在于能否“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既然如此,就得先找到巨人在哪儿?巨人的肩膀在哪儿?

对于参考文献的研究如同军事作战的情报研究,如果指挥员被错误的情报所误导,由此做出错误的判断与抉择,势必只能是吃败仗或者为此付出代价。

在与学生们的讨论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情报”搞不准,一较真问,“XX文献是怎么说的?”,“XX实验用的是什么方法?”,“XX结果测量了多少个样品?”,“XX理论(公式)的假设是什么?应用条件是什么?”,得到的答案经常是棱模两可,似是而非。显然,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与理解远不够深入,没有到位。当然,学生们对相关工作的理解,自然是需要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里只是想强调一下,对于与自己工作紧密相关的文献,实在是应该下些功夫、动动脑筋去研究,而不是停留于表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面对众多的文献,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我看来,至少有以下两点应该加以注意:

(一)精读经典之作。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有一些经典之作,传世之作,对于这些工作应该认真、反复阅读,领悟其核心思想与要点,做到即使把文献合上,也能够道出其观点。结合自己工作的进展,间隔一段时间后的每一次阅读,相信一定都会有新的、更深入的理解。有些经典工作,开始阅读时可能会有些难度,感到吃力和费解,但经过几个回合之后,就会不断进步。随之而来的也自然是自己学识水平的提高。畏惧挑战,碰硬就回头者,永远不会有所长进。如果能够对经典工作有所欣赏,感觉到其精美、漂亮之处,那便是达到了一种很好的境界。“宁读经典工作10遍,不读垃圾文章1遍”。有些文章只要浏览一下,看看摘要,也就OK啦。不必花太多时间。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二)观作者学术信誉。有些学生阅读文献时,不注意文章产出的作者与团队。问及“这(个观点)是谁说的?”“这(项实验)是谁做的?”,便回答不出。必须看到,并非所有已发表的文献都真正具有学术价值。作者和研究团队的学术信誉很是关键。作者的学术信誉通常可以作为判断工作可靠性、专业性的一个直观方法。高水平、有信誉的研究团队大都会产出专业、严谨、可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结果。相反,追求论文数量、非专业、半路出家者产出的工作,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对于这些工作,不可盲目轻信,人云亦云,以免受其误导。读文献如同我们选择商品一样,要讲究品牌。有些学生认为,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工作就不会有问题,这显然也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在顶尖期刊上发表的工作,事后经不起推敲的也是常见的现象。

总之,做研究当从把文献研究到位(吃透)做起。盲目出手,只能导致时间、人力、物力的白白浪费,更谈不上什么创新和有所作为。所谓研究,英文叫“research”。字面上的意思便是反复、再次地寻找。对文献的研究与推敲自然是完成好工作的基础。

(注:“必须地”:电视剧《乡村爱情》中刘大脑袋的一句口头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234-45064.html

上一篇:学生毕业驱动的研究只能产出低端成果
下一篇:为什么我们不能体面地实行年薪制?
收藏 IP: 210.72.130.*| 热度|

17 李涛涛 廖永岩 陈儒军 王德华 蒋敏强 曹聪 秦人 赵美娣 耿佳佳 唐小卿 何学锋 曹昌燕 蔡津津 ziyuanyi gzyang small03 爱因斯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