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ehuihu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ehuihua

博文

请“不要将学术讨论意识形态化” 精选

已有 7806 次阅读 2014-1-21 09:0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智商, 逻辑, 网民, 中国逻辑

国人一直缺乏平等对话和理性辩驳的传统文化,惯于接受非黑即白的观点,并且以观点的异同来决定个人的爱憎。我特别欣赏盛洪教授在十年多年前的几句话:讨论问题,第一不要怀疑别人的动机,因为动机是不可证实的;第二,不要怀疑别人的智商,因为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智商肯定不低。奈何中国人,尤其是网民,就是喜欢“阴谋论”,就是喜欢将别人贬得一无是处,仿佛全世界就数他聪明。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网民的理解力似乎仅限于140个字以内,甚至只限于标题,所以“标题党”才会有市场。可是,说这些有用吗?互联网从来就不是讨论问题的地方,而是发泄不满的场所。我在新年献词《2014:希望中国网民讲点道理》(http://doctornie.blog.sohu.com/300163112.html)中已经对此表示了绝望。可惜,张载的四句名言里居然没有“开启民智”。此时此刻,我特别佩服鲁迅的半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


附上盛洪的那篇著名评论文章


不要将学术讨论意识形态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盛洪


知识积累、学术发展和文化演进,是一个社会自发地演进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依赖于“自由”,即学术的自由探索和理论的自由竞争。而自由与规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只有存在着公正的秩序,才能保证学术自由不是若干个人的,而是全社会的。

既然要自由地探索,就会有学术上的分歧以至冲突,解决的方法,就是学术讨论、争论以至竞争。具体的形式,就是批评与反批评,理论的挑战与应战。批评的意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向另一种理论的挑战,对于被批评者来说,批评可以使得他思考得更为周密,理论表述更为无懈可击,更可以激发他对自己理论的拓展。因此批评与反批评做为一种制度,对于学术发展的促进作用,要高于任何个人。

但若要批评与反批评的制度发挥作用,就必须有恰当的规则,否则批评与反批评就不会达成上述的积极后果。一个不太好的倾向,就是将学术意识形态化。所谓意识形态,就是对一种主张的简化的表述,它可以帮助大众理解相对复杂的理论和政治主张。但意识形态的形式不易引入学术讨论中。因为学术讨论需要的是细密的分析,而简化的表述会忽略许多概念的细微区别,掩盖问题的复杂性,损害学术研究的质量。更为严重的是,意识形态的因素往往年政治因素联系在一起。将意识形态的因素引入,就相当于将政治因素引入。我们知道,一旦如此,就很难有公正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了。

因此我们一直主张,要小心谨慎地将学术与意识形态分开,推而广之,要避免将学术之外的因素引入到学术领域。在学术批评中,我们主张第一不要怀疑对方的动机,第二不要怀疑对方的智力。一个理论,只接受两种形式的批判,一是逻辑批判,一是经验批判。在此之外的所谓批评,只能被认为是对学术讨论的干扰。当然,这样的主张和原则,目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并且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法官强制大家这样做。因此自律是重要的,如果我们还自称是知识分子的话。


出处:盛洪,《 不要将学术讨论意识形态化》,《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6月18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6896-760911.html

上一篇:英伦印象:学者·学术·学院
下一篇:2014:还是要警惕群氓主义阻碍改革
收藏 IP: 123.118.171.*| 热度|

24 柳林涛 尤明庆 文克玲 李健 侯沉 李明阳 赵斌 朱志敏 肖振亚 谢龙 曹聪 易敏 李孔斋 石锋 王选策 刘世民 孙学军 xuexiyanjiu gadflying wanyu1993 ybtr3929 liangzx guoyongliang mpywang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