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杂说学校与庙

已有 4281 次阅读 2014-11-24 07:46 |个人分类:谈天说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教育, 经济, 学校, 佛教, 庙宇

杂说学校与庙

我读书的小学是城隍庙的一部分,清末的时候,办新式小学,就把庙里的一部分房舍腾出来,把“老爷们”请走,就成了学校的教室。从那时起,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快过去半个世纪了,我们仍然在一个大殿的前半部分上音乐课。上课的时候,会有远道而来的乡下农民到殿上烧香。他们烧他们的香,我们上我们的课,互不干扰。当然,当时的烧香者并不富裕,只是烧很少几根香,在大殿上能够闻到一点香味而已,要像如今那样大把大把的烧香,早把我们呛坏了。

后来发现,很多人上过的小学都是庙宇的房舍,我们国家早期的小学校似乎大多数都建在庙宇的基础上。这庙宇与学校还正是很有些关系的。

庙,过去繁体字写为廟,《说文解字》上说是“尊先祖貌也”。庙的本义是放祖先仪容画像(貌)以供祭祀瞻仰的地方,就是所谓宗庙。最早的字写为“庿”。这是一个形声字,广表示房舍,苗与貌古时同音。古人到“庿”里朝拜祖宗的“容貌”,就像大臣们到朝廷朝拜君主一样,于是,字也写成了“廟”。据说,“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二庙”,也就是说,天子的庙供奉着父、祖以及再上朔四代祖先以及始祖的牌位,诸侯、大夫的依次减少两位(始祖不变),到士,就只祭祀父、祖,没有祭祀先祖的份了。

现今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便是明清两代的“天子七庙”,是最大的“宗庙”,所以称为“太庙”(即大庙)。臣民家的宗庙到了后世往往被称为祠堂。

皇帝去世以后,后代也总要在宗庙里祭祀他,于是,他就得到了一个“庙号”,像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之类的就是他们的庙号。有的电视剧里竟然当面称皇帝的庙号,这是很荒谬的事情。

君主与臣下决定重大的事情,是要到宗庙里向祖宗“请示或报告”的,所以,“庙堂”便成了朝廷的代称。庄子·在宥》说“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之上”,是不想卷入政治。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现了他的“仁人之心”。《千字文》里有“矩步引领,俯仰廊庙的句子。这里的廊庙也是指朝廷。

后来,不光祭祀祖先的宫室称庙,祭祀各种神圣的地方也都被称为庙。自然,一开始的庙是祭祀中国原始宗教的各种神祇,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寺在各种庙宇中便占了很大的比例。虽然各种宗教对他们各自的宗教活动场所有各自惯用的名称,如佛教多称寺、庵,道教多称宫、观等,老百姓却一概称之为庙。

庙里供奉的是神,神的世界实际上是现实世界的影子,所以,庙宇建筑与宫殿建筑实际上是非常类似的。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在各类庙宇中,佛寺的形式较为规范,平均而言,规模也比较大。一般的佛寺建筑群,多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东西配殿以及僧人的生活区等组成。

由于佛寺多居山林,所以其大门称为山门。一般都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门往往盖成宫殿式,左右列两位金刚力士,手执金刚杵,一般人讹传为哼哈二将。鲁智深醉打山门,打坏的就是这一左一右两尊金刚。

山门的后一进,一般是天王殿。天王殿正向供奉弥勒菩萨,笑容满面、大腹便便。弥勒菩萨背后供奉的是韦驮天菩萨,这位菩萨为威猛的武将模样,背朝山门,面向大雄宝殿,是佛教的守护神。天王殿两侧为站立的四大天王,其法器分别为剑(风(锋))、琵琶(调)、伞(雨)、蛇(顺)。

天王殿后,登上较高的露台,便是寺庙的主殿大雄宝殿。宝殿中间如果只有一位尊佛,一般是释迦牟尼佛。佛像可能为坐、立或卧。两位侍者,分别为“老迦叶”和“少阿难”,《西游记》中唐僧取经时向唐僧索贿的便是这两位。也有以文殊、普贤二位菩萨为胁侍的。

在有的净土宗寺庙里,中间供奉的只是阿弥陀佛,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有时意译为无量寿佛。

如果宝殿中央供奉三尊佛像,最多的情况是:中间释迦牟尼佛,其胁侍为文殊、普贤二菩萨;东侧为东方世界的琉璃药师佛,胁侍为日光、月光二菩萨;西侧为阿弥陀佛,胁侍为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也有的三佛为应身、法身、报身三佛或者过去、现在、未来三佛。极少数也有中间供奉五佛、七佛的。

佛像的背面通常为南海观世音菩萨,站在鳌鱼之上的为多,边上通常有龙女和善财童子。也有塑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的,煞是热闹,主要塑像仍是观音。

大雄宝殿后面,通常有讲堂,那是供高僧讲法,或举行皈依仪式集会等所用。寺庙的东西配殿则种类繁多,有观音殿、地藏殿、祖师殿、伽蓝殿等等,有些大的寺庙还有罗汉堂,供奉五百罗汉。

道教总是抄袭佛教。大的道教建筑群与上述佛教庙宇极为相似,不过供奉的神祇不同罢了。不过,与佛寺相比,大的“综合性”道观数量要少得多,而大量存在的是专门或主要供奉某一位或某几位神祇的庙宇。

道教的神祇,除了那些由道士转化而来的“真人”之外,主要是历史上有些功业而被民间文学夸大神化的人物,而这些神祇的功能又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例如,各地都有的娘娘庙(奶奶庙、夫人庙),娘娘(奶奶、夫人)的名号各不相同,送子的功能则都有。当然也有男神送子的,如张仙庙。有治病救人的药王庙,驱逐瘟疫的温元帅庙,消灭蝗灾的刘猛将庙,保佑发财的财神庙、护佑海路平安的妈祖庙等等。当然,规格最高的、也最受所有人尊崇的往往是关帝庙,而关帝老爷似乎能够解决人们生活之中的一切问题,消灭一切妖魔鬼怪。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仿照人间的官府组织,就有了各地的城隍庙,而人间政府组织到哪一级,城隍也到哪一级,再往下则只有土地庙了。

无论是佛寺还是道观,都是香烟缭绕。比较清静的是文庙,文庙就是孔庙,在曲阜、衢州的是孔府的家庙,在其他地方的都与官办的学宫在一起,左庙右学(即东庙西学)。在北京的是孔庙和国子监,地方的是各府、州、县的文庙及府学、州学、县学。除了祭祀的日子,平时没有人在那里烧香。要烧香求神祇保佑能够考上“功名”的应当去道教系统的“文昌殿”,求魁星也就是文昌帝君保佑。

现在。人们热议学校和其他单位的去行政化,其实,单位的有行政级别,是有悠久历史的,庙里供奉的神祇,不管是天上的还是阴曹地府的,都是等级森严。这也是一种传统。我们要做的去行政化,任重而道远啊。

各地庙宇的兴盛与否,与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有关。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庙宇一般较为高大,种类也较多。俗话说,穷算命、富烧香。人在困穷的时候,希望有改变命运的可能;略微富有以后,则希望神祇保佑,以期更加富有。所以富裕地区的庙宇可以有比贫穷地区多得多的收入。东南沿海地区的庙宇历来就比北方地区多,而且规模大多了。

庙宇的兴衰,更与各时期的政治局势有关。在我国的历史上,虽然各教派之间争论不断,由于世俗政权一般总是信奉儒家的治国之道,对于各种宗教采取包容的态度,所以,一直没有大规模的宗教战争。直到所谓“太平天国”,对于所有非基督教派,一律予以消灭。在它占领的区域内,无论是佛寺、道观还是文庙几乎都受到毁灭性的破坏。经过这次“革命”的打击,加上清末农村经济的破产,各地的庙宇大多一蹶不振。清末改革,新学兴起,一直到民国年间,各地方本无多少公共财政资源,衰败的庙宇便成了各地办学地点不二的选择。所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最早的小学许多都是庙宇所改。在破庙里办学,这种情况差不多一直延续到80年代的改革开放。

从民国到共和国,除了一些有名的古庙尚有恢复和修缮之外,中小型的庙宇一直在衰败和逐渐毁坏之中,这种毁坏终于“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顶点。

在虽然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破坏,近些年东南沿海地区庙宇的恢复和建设,恐怕也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了。新建的庙宇气势恢宏,金碧辉煌。不但中国传统庙宇大量恢复和增加,“洋庙”即基督教堂(包括天主教堂)也大量增加。

人们在庙里得到的宣传教育,当然是宗教的。在现在的条件下,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基督教,这种宣传教育总是向善的,在劝人向善这一点上,倒还是与国家的主流宣传教育平行不悖。

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现代社会文明和现代科学文化基础之上的,理应比庙里进行的教育做得更好一点。我希望,我们的学校教育,无论是科学文化教育,还是道德教育,都能够改革得更有成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845783.html

上一篇:从“取消211、985”的张校长讲话所想到的
下一篇:笑的讲究
收藏 IP: 60.208.154.*| 热度|

10 戎可 李伟钢 王振亭 尤明庆 武夷山 冯珞 王启云 郑永军 刘光银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