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闲说济南(5)伏生与《尚书》

已有 5930 次阅读 2013-7-23 08:18 |个人分类:闲说山东|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济南, 尚书, 伏生

诗人杜甫说:“济南名士多”。闲说济南,总要说几个济南人。如今,各地都抢名人,比如诸葛亮吧,山东人说诸葛亮是山东琅琊人士,河南人说他“躬耕于南阳”,湖北人说他躬耕的地方现在属襄阳。诗人李太白的故里,也是好几个地方在抢。本文开始,介绍几位地地道道的济南人,这几位恐怕不大会有争议。

第一位,是济南伏生。

《史记·儒林传》:“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下面几节凡括号中的粗体字,未经注明的,均引自《史记·儒林传》)

伏生的祖上据说就是孔子的学生,名列于七十二贤人的宓子贱。子贱是被孔子称赞为“君子”的极少的几个人之一,流传下来主要的事迹是做单父宰的时候,是古时“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宓,房六切,音伏。《康熙字典》引用三国曹魏“孟康《漢書古文註》:‘宓,今伏字。皇甫謐云:伏羲或謂之宓羲。考諸經史緯侯無宓羲之號,必後世傳寫誤以虙爲宓。孔子弟子虙不齊,後人云濟南伏生,卽子賤之後,是知虙與伏古字通用,後誤以爲宓也。

伏生是秦朝的“博士”。《汉书·百官表》:“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始皇置博士70人。这些人大概肚子里都应该有点学问,他们的职责是皇帝的顾问,他们也能够参与议论国家的大政方针。后来,秦始皇批准李斯的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史记·秦始皇本纪》)引文中提到的书,是指后世所说的《尚书》。《书》在古代是专名,在先秦。凡单独说《书》,一定指后世所谓的《尚书》。这是尧、舜、禹、夏、商、周历代传下的官方文献,是中国最早的文献记录。关于中国上古社会的所有说法,都源自《尚书》,据说曾经孔子删定,得100篇。

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这伏生在焚书之时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可是在兵荒马乱之中又失散了。到汉朝安定下来以后,伏生把失散的凑了凑,还有二十九篇,就以此在家乡教学生。古代的所谓“书籍”,都是写在竹简之上的,一条竹简上写十几个字,用丝线系在一起,一旦散了,要重新按次序编起来(这是“编”字的原意),就等于要把打乱了的一句一句话重新连成一篇文章,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是“编辑”的意思),非对于原文十分熟悉不可。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随便哪朝哪代都要学习前朝历史,前朝的文献资料都是宝贵的。但是,由于秦末大乱,作为前代政府文献的《尚书》找不到了,这是非常遗憾之事。(后世人,包括现在的许多文人,往往把《尚书》的散失归咎为“焚书坑儒”,其实,我看这只是原因之一,而且恐怕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天下大乱。焚书只是下令焚烧民间藏书,朝廷的未焚。魏晋时期,并没有焚书坑儒,无论是今文尚书还是古文尚书,不又都失散了?——题外话)

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汉文帝的时候,想寻找能够通晓《尚书》的学者,可是找不到。后来听说伏生能够通晓,想召伏生,但是此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太老了。于是让掌故晁错到伏生那里去学习。)

据说伏生因为年纪大了,口齿不清,由他的女儿作翻译,但总算是把《尚书》记录下来了。当然,是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由于《尚书》是古代文献,语言古奥,很难读懂(连韩愈都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所以伏生授晁错《尚书》,并不只是把书的内容记录下来,而且还得解释。以后,朝廷就专门设立“博士”传授、研究《尚书》,这成为一门官学。过了一些年,鲁共王在拆孔府房子时,在墙内发现了据说是古代藏在里面的《尚书》,这些文献用先秦时东方的古文字记录,与伏生传下的《尚书》内容并不相同。这样,把伏生传下的用当时文字书写的称为《今文尚书》而把后来发现的称为《古文尚书》。据说,《今文尚书》虽然是用当时看得懂的文字书写,语言却古奥。《古文尚书》用不容易看懂的文字书写,但是语言却相对好懂,所以,有人怀疑是否是真的。

两个版本要争正统地位。在汉代,占正统地位的是《今文尚书》,官方只有《今文尚书》的博士官。到了东汉末年,古文尚书才挤到了与今文尚书并列的地位。但是,不久天下大乱,晋代永嘉年间,两个版本的《尚书》又都丢失了。过了一些年,又有人向朝廷献上《尚书》。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尚书》,其内容是今文尚书和据说是古文尚书的杂合物。经清代学者考证,其中的《古文尚书》是后人的伪作。据说最近清华竹简也确证了清人的考证。——此系后话。

济南伏生为《尚书》的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便再说两句,伏生的子子孙孙在有汉一代出了不少很好的学者,伏氏家族也始终昌盛。但是到了汉末,他们介入了政治斗争,家族成员伏完终于当上了大官,他的女儿做上了汉献帝的皇后,最后几乎被灭族。——可叹,可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710461.html

上一篇:闲说济南(4)兵家必争
下一篇:从地震的漳县说“漳”
收藏 IP: 119.162.51.*| 热度|

6 李伟钢 孙永昌 逄焕东 刘光银 武夷山 zujish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3 2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