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丑之交杂说“丑”
再过两天,辛丑年的大年初一就要来了。在子丑交替之时,我相信不少人会想或者曾经想过:丑年,人们怎么会取这样一个丑陋的名字!
其实,丑字与丑陋、丑恶本没有关系。千百年来,丑恶、丑陋的丑一直是写为“醜”的。醜与丑是两个没有关系的独立的字,只是读音相同罢了。但是也正因为读音相同,醜字笔画太多,有人图痛快、写别字,把醜陋、醜恶写成了丑陋、丑恶。别字写多了,往往就“转正”。于是在50年代简化汉字时,把醜简化为丑,也就是说,把丑和醜两个字合并了,统统用一个丑来表示。
既然说起了醜陋和醜恶,那就先说一说醜字,正好应了俗话“醜话说在前面”。虽然醜与丑的字形现在已经统一为丑,但是为了解释得清楚,本文在下面还是分着写。
醜字的本义是“形象不好,面目难看”。如刘向《列女传》:“钟离春……极醜无双,臼头深目,长壮大节,卬鼻结喉,肥项少发……”。又如,《后汉书•梁鸿传》:“同县孟氏有女,状肥醜而黑”。
由于醜字的本义是难看,所以这个字从鬼,酉声。虽然谁也没有见过鬼,但是人们从死人身上想到了鬼一定是很难看,很吓人的。
由难看,引申为可耻、可羞。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行莫醜于辱先”。
现在还在使用、被大家熟知的醜陋、醜恶、醜闻、醜态百出等词语都与这些意义有关。
醜还有一个意思,现在不大用了,就是类,种类。如《尔雅•释鸟》:“凫,雁醜”;《释兽》:“熊,虎醜”等。尔雅的意思就是说,凫与雁是同类的,都是水禽;熊与虎是同类的,都是猛兽。
由类可以引申为比,类比。如《礼记·学记》:“古之学者,比物醜类。”就是连缀同类事物,进行排比归纳。
又引申为类似,如《孟子》:“今天下地醜德齐,莫能相尚”(如今天下诸侯的土地面积类似,德行也差不多,谁也高不了多少)。
醜为什么能够有“类”的意思呢?据清代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说,这是畴字的假借。他说:“凡云醜类也者,皆谓醜即畴之假借字。畴者,今俗之俦类字也。”俦类,就是同类。
1903年,即清光绪二十九年,上海《苏报》刊登了章太炎先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文中有“载湉小醜,未辨菽麦”的句子。载湉是光绪皇帝的名字,在清代,敢在文章中直呼皇帝的名字,更称之为小醜,那是要杀头的,这需要何等的勇气。
当然,在这里章太炎先生故意用了一个双关语。在法庭辩护中,他辩称醜是类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光绪皇帝是年轻人,分不清豆子和麦子。由于在租界打官司,直说皇帝名字对洋人而言并不违法,把小醜解为年轻人一类也有《尔雅》等古代经典的证明,谈不上诽谤。所以这是一个很聪明的辩护。最后洋人与清廷双方妥协,判了章太炎三年监禁。
说完了醜,就说丑年的丑了。丑年的丑是什么意思呢?
先看一看篆字的丑字。
这是一只手(用三个手指代表),手指由一竖连着。有人说,这是用手在扭东西,是扭的本字;也有人说,这是把手固定死不让动,是一种夹住手的刑具,这是杻的本字。
到底是扭还是杻,我当然没有资格去判断专家们的对错,但我看两种情况都有可能。而且实际上这两个意思说什么都问题不大,反正二者有共通之处,都是手和某种东西在一起。手能够扭动的就是扭;被那东西固定住,手不能动弹就是杻。一个是主动地扭转,一个是被动地被杻锁、被固定。一个是它的本义,另一个是引申义,无论哪一个是本义都可以引申出另一个。实际上二个字也可以相互假借。它们都可以引申出扭曲或固定这些意思。
我们可以用一些“丑字旁”的字来说明丑字的意义。先看上面说过的扭和杻。
扭是用手捏住某物旋动,例如扭开门把,扭动旋钮等等。引申为身体的转动,即扭转身体。扭可以把直的变成曲的,所以称扭曲。扭转、扭曲的对象也都可以是抽象事物。
杻是对手部的刑具,大概与手铐相类似。杻械,就是指戒具,如杻镣(手铐和脚镣)、杻锁(手铐与项锁)等。杻还是古时候的一种树的名称,而这种树是“多曲而少直枝”,可见也是七歪八扭的。
再看纽,《说文解字》说:“纽,系也。”把布条(布指丝绸或麻布)扭起来,不就是纽扣了?丝旁表示布条,丑在这里既与扭曲有关也与固定有关。在博文《杂说“纽”》中已经对纽字的用途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钮,是印章上面可以用手拿捏的部分,也是可以系上丝带从而把印章挂在腰带或手臂上。这个钮与纽常常可以相互假借。金字旁是因为印章往往是铜质的(那时候只有官印)。据《说文解字》说,钮还可以写作㺲,因为印章的质料也用玉。
忸,是羞惭、不好意思的样子。我们想象,一个人羞惭、忸怩的时候,总不是昂首挺胸,而是身体有些扭曲的样子。心扭而身扭。
狃,是习惯、惯于。有时候用忸字假借。狗长期被固定,就形成习惯了。
羞,本义是美食。把羊肉一块一块揪(扭)下来吃,不是美食吗?现在习惯运用表示害羞、羞惭的羞字,是假借。在美食这个意义上的羞,现在写成馐。
总之,由这些偏旁也可以进一步看出,丑的本义是扭或者杻,引申为扭曲或固定。当然,我们现在说这些,只是满足一个好奇心,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丑字现在只用于表示地支。
丑年是用地支表示年份。丑是地支的第二位。地支一共十二个,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实际上是十二个序数字的名称。如果把时间段分成十二等分,每一段的名称就可以与地支一一对应。
如,把一天分成十二时,则丑时就是第二时。与现在的时间相对照,就是夜里1时到3时之间。
又如,把一年分成十二月,从理论上说,丑月应当是第二月,但是,以哪一个月为子月呢?人们把冬至所在的月份称为子月。
人们又把一年分成四季,每一季三个月,分别称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把二十四节气分给这十二个月,冬至在仲冬之月,所以把仲冬之月称为子月,季冬之月称为丑月,孟春之月称为寅月,如此等等。
据说,夏代把寅月作为正月,现在的农历也是如此,所以农历也称夏历。丑月就是农历的十二月。
古人说,丑月是十二月,那时候,阳气上扬,母鸡开始孵小鸡,人也想动手干活,所以丑字像一只手。又因为天气仍然严寒,人们想做而不得做,这就是丑字中的手指被连缀着,动弹不得。古人的解释,是不是也很有意思?
作为地支的丑,无法用象形、指事、会意等方法来表示,于是就用扭或杻这个意义上的丑字来假借。
实际上,天干甲乙丙丁等字,地支子丑寅卯等字,都是相关字的假借。也就是说,只是用它们的音。至于天干、地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音,是哪一个部族传下来的,这都太过久远,无法考证了。
我们已经说到,醜与丑本来是独立的两个字,后来才联系在一起的。那么,是什么人最早把他们联系起来的呢?
这似乎又是一个无头案。既然是无头案,我就不妨随便说说,诸位姑妄听之。
我国传统戏曲中,演员分饰各个角色,其行当有生旦净末丑等。丑角是其中之一,他可以是各行各业的人物,士农工商、丐盗娼媒、三教九流、男女老少、忠奸愚痴、各色人等,但是,作为丑角的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插科打诨,惹人发笑。
为什么称丑角?好像很简单,但是又没有人说清楚过。有可能是这样的:丑者,醜也。丑角的外表没有高大上、伟光正的,没有美男子,丽妇人,都是脸上画得不好看,让人一看就想发笑,人称小花脸,或三花脸。所以,取了一个醜字的同音字丑。
丑角出现的时间很长了,在宋代的南戏的各个脚色中就有了“丑”这个称呼,至今有千年之久了。
我以为,戏剧中的丑就可能就是把丑与醜两个字联系起来的重要标志。也是后人把醜“俗写”为丑的可能依据。
顺便说一下,外国的戏剧或马戏团也总有这种被称为joker的人物,翻译成小丑。小丑也不是美男子,而是搞笑的脚色,也有点醜。
丑角并不美丽,但是,丑角却是构成戏剧美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丑年就要到了,祝大家丑年有更美好的生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