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科学研究和研究论文为何不再神圣? 精选

已有 9553 次阅读 2020-2-19 08:45 |个人分类:科教与社会|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科学家, 记工分, 数字管理, 职称, 商品

科学研究和研究论文为何不再神圣?

在我国,科学家曾经是最受人们尊重的一部分人。提起科学研究以及由研究得到的科学论文,都曾经被人崇敬,甚至有一种神圣的感觉。因为科学研究和由此得到的研究论文都是给人类的知识大厦加砖添瓦,不由得人们不肃然起敬。

可是,如今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科学研究特别是研究论文的“高尚感”以及对此的“崇敬感”都已经荡然无存了。它们似乎已经成了一部分人为了自己的名利而制造出来哄人的东西。某些科学家在世界最高水平的刊物上发表论文,竟然成了被征讨的对象,被许多人认为应当“遗臭万年”。

从天堂到地狱,这里面发生了什么问题?

我国曾经是科学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西洋的坚船利炮把一个不知道地球为何物、闭关锁疆的“天朝大国”弄到了要被瓜分亡国的地步。痛定思痛,人们请来了“德先生”和“赛先生”,把复兴图强的希望寄托在这两位先生的身上。又经过了各种“主义”的竞争,在整个20世纪,无论政治上什么主义占上风,赛先生即科学在国家指导理论上的地位从未动摇。

虽然我们经历了一段“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荒唐年月,但是,在开始走上正路的时候,最早被拨乱反正所高举起来的旗帜仍然是科学,重新成为最受尊重的人仍然是科学家。我们的口号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首先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人们在欢呼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作为在那个时代走上科学教育岗位的亲历者,我亲身感觉到当时身边的人都在努力学习和工作,大家都自觉地想着把自己失去的青春补回来。那时候,我们的水平确实很低,各个专业的学术刊物极少,能够在本专业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那是很荣幸的事情。发表了论文也就是发表了,没有什么奖励。当然,这在提升职称时还是很管用的。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我们开始向较高水平的国外刊物投稿。

到了90年代,在国外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已经不是新鲜的事情了。也是从90年代开始,我们开始了按“工作量”分配奖金。随着基本工资在总收入中的份额越来越少,“记工分”成为制度,按照“工分”而分配的数额终于成为了教师工资收入的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在“工作量”中,发表论文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从哪时候起,发表研究论文就与教师的收入挂起钩来,谁发表的论文多,谁的经济收入就多。

这个措施极大地刺激了教师发表论文的积极性,凡是采用了这个制度的学校,发表论文的数量突飞猛进,在各高等学校申请博士点、重点实验室等的竞争中就占得了先机。

进入21世纪,记工分的办法被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所采用。随着SCI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不仅需要看发表文章的篇数,更要看刊物的影响因子。而影响因子在计算工分中所占的作用也越来越多。很多地方高校为了扩大影响、在与同类学校的竞争中争先,甚至用重奖的办法来鼓励教师发表论文,特别是在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在名利的强大刺激下,我们的论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因子”的总数上,都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仅仅在我国有,看看国际上学术刊物的数量以及学术论文的数量,以及影响因子,都在“噌噌”的上升,就是一个明证。不过看来我们的情况最明显,也许是我们对自己更了解。

在大多数人研究水平较低的时候,用名利刺激一下,吸引一些较高水平的人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对于推动整个学术界的学术研究工作,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经过几代科学工作者数十年的努力,我们在所有学科的学术研究质量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很多研究领域,我们的研究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们的论文数目也上去了,“坐二望一”了。

但是,由于名利的刺激太盛,所产生的问题也是多多。一开始只是水平低一些,有一些“灌水”的。后来则各种不良甚至恶劣的手段都用上了。照猫画虎的有之,移花接木的有之,偷天换日的有之,无中生有的也有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了300%的利润,“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论文抄袭或造假又算得了什么,何况这是对本单位有“功劳”的事情!

应当说,在国际知名刊物上的论文中,即便只是SCI收录的论文中,有问题的毕竟是极少数,但是,这少数几颗“耗子屎”也确实坏了学术论文的名声。

本来,做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应当只是极“小众”的事情,但是,由于各行各业都要“评职称”,评职称又都要“三公”(公开、公平、公正),据说要“极力避免人的作用”,于是就只好“数字化”,让计算机去数一数谁发表的论文多,是不是“核心刊物”(在很多单位连SCI都是奢侈品)。于是,几乎弄得全民写论文。医生会不会看病不重要、教师能不能教书不重要、干部会不会管理不重要、工程师能不能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问题不重要、编辑能不能组稿编辑稿子质量好不好另说,最要紧的是计算机里面的数字,也就是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

于是,代写论文的、买卖论文的、抄袭论文的,较好的是滥竽充数的,就泛滥成灾了。很多本来就是较低水平的国内刊物上几乎充斥了这类所谓的学术论文。很多人拿来供提职称的论文,其水平还不如研究生论文。很多论文还是从研究生论文那里抄袭的或者模仿来的。一些低水平刊物的唯一功能就是制造论文篇数这个数字,供大家提职称之用。而浪费的却是国家、人们的钱财、各行各业人们的时间精力。这种情况不仅仅是浪费了钱财、精力,更制造出“天下论文一大抄”的荒谬舆论,让许许多多的人以为学术论文都是这副样子的,其作用也都是为了名声和个人利益。

既然大家知道发学术论文是这么一回事,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还有什么“崇高”和“神圣”可言?你费劲巴拉发到“科学”、“自然”、“细胞”、“柳叶刀”上面的哪些论文也只好“吃瓜落儿”了。

既然发论文只是为了评职称、得奖励,只是为了学术工作者个人的利益,那么学者制造学术论文,与商人推销商品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了。

既然论文成了商品,那么依据那些论文的精神而撰写的那些“科普”文章,也就与“某某药酒”的广告,几乎是同一类的货色了。

这基本上就是目前摆在很多老百姓面前的基本舆论。

造成这种情况的,虽然有反智主义的谣言和污蔑,也有很多人的无知,但是,不可否认,究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管理者对“数字管理”的迷信,在于“记工分”即以论文换工资的分配制度、在于各行各业按论文提职称的管理方法。

也正由于管理者对“数字管理”的迷信,推行以论文换工资的分配制度和以论文提职称的管理方法,造成了大家都必须写论文而且必须拼命多写的局面,让那些原本不必写论文的人也“赶鸭子上架”,从而促使了种种不良行为的泛滥。

变神圣为腐朽是容易的,再想变回去就难了,这就是积重难返。不过,世界上总不能不要一点崇高的事情,有了问题,还是要拨乱反正。

怎么拨乱反正?那就是不要迷信“数字管理”,不要排除人的因素,而要重视人的因素,要让数学家们来评论数学家的水平、物理学家们来评论物理学家的水平、化学家们评价化学家的水平……

不要以短期成绩来给大学教师弄什么绩效工资。应当什么级别拿什么工资,有突出成就的额外给予一次性奖励。也就是说,千万不要把科学论文作为可以换得金钱的商品。坚决废除“记工分”的分配制度以及发表论文就给予奖励的荒唐做法。

学术研究是好事情,学术论文是好东西。但是,不要这么多评比,不要这么多头衔,要相信总有愿意认真探索的人。踏实认真,才能够出成就。对于真正的学术研究,“鞭策”是无济于事的,过分的鞭策只能培养奸猾。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只能苗枯草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219222.html

上一篇:宅在家里应当注意体力活动
下一篇:杂说“秦”和“陕”
收藏 IP: 60.208.159.*| 热度|

60 焦飞 武夷山 刘建兴 王德华 王安良 齐云龙 刘庆彬 陈波 卜令泽 王中任 吉培荣 徐耀 贾玉玺 王洪吉 刘光银 毛善成 王振亭 李文靖 郑永军 谢力 周忠浩 蔡志全 孙志鸿 张勇 杨正瓴 张士宏 吴嗣泽 胡大伟 李学宽 段法兵 黄永义 李明阳 丁克强 贺玖成 薛泉宏 梁洪泽 苏德辰 王耘 康建 袁有录 刘浔江 陈有鑑 晏成和 王从彦 季丹 彭振华 郑强 赵志宏 栾晓波 郁志勇 帅凌鹰 张明武 徐晓 吕喆 姬扬 姚伟 霍天满 杜占池 王庆浩 谢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