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说“阳”
一年一度,又到了重阳日。古人把一、三、五、七、九称为阳数,九为阳数之最,九月九日就称为重阳。如今,国家又把此日定为老年节,以示尊老之意,不过,从节日说,人们仍然多称重阳节,因为重阳节的习俗并不只是尊老。
小时候认识重阳的重要途径是学习一首唐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首诗知名度极高,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而反映民俗的是“登高”和“插茱萸”。如今,往头上插茱萸的人恐怕不会多了,但是,登高者却越来越多。现在丰衣足食,讲究身体健康,平时锻炼身体的人就越来越多,重阳登高者更是人山人海。我们山东泰山还要举行登泰山比赛,大家奋勇争先,都要去领略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境。
登高有一个高,尊老也是因为人寿年高,二者都有一个高。那么为什么重阳要登高?重阳与登高有什么内在的关系?传说和考证大概已经有许多了。我们试着从另一个方面即文字的演化方面去看看。
阳,《现代汉语词典》上对它的解释是“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阴相对)。”
阳是一个简化字,繁体字也就是过去的正式写法是“陽”,同样,阴的繁体字写法是“陰”。其实,在陰陽这个意义上的陽字,古人更早的写法是“昜”(注意,不是易,比易中间多了一横)。《说文解字》上说它“从日一勿”,中间是一,上面是日,太阳,下面是勿,勿的原义通俗地说是“彩旗飘扬”。
您看,太阳高挂当空,下面彩旗飘扬,是不是很阳光、很向上、很健康的样子。所以,纯阳的卦是“乾”,乾象征着天,《周易·乾卦》说:“天行健”。这就是上面所说“我国古代哲学”中的“昜”(与“侌”相对)。
《说文解字》:“昜,开也。从日一勿。一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曰强者众貌。”《周易·系辞》“辟(闢)户谓之乾”,把门打开,阳光进来,这就是“昜”。阳光灿烂,彩旗飘扬,就是“飞扬”。长、强、多,这些都标志着“昜”。
最最“昜”的东西称为“大昜”(太阳),也就是“日”。古人只称日,“太阳”是阴阳学说出现后,阴阳家们对于日的称呼。后来也不晓得什么原因,就流传下来了。后代语言中除了固定的词语之外反而很少称太阳为“日”了,只有口语中还保留着“日头”、“日头爷”的说法(实际上,很多口语都是非常古老的,无论的发音还是字义都保留下古人的遗迹)。相反,阴阳家称“月”为“太阴”的说法却并没有在口语中流传,人们只称“月亮”(也有的地方称“亮月”)。
陽和昜最早并不是同一个字。陽多了一个“阜字旁”,阜表示高高的土山。所以陽的意思是“高明也”,又高又明亮,与“闇”(暗)相对。
所以,山的南面被称为“陽”(由此引申至“水之北”也就是河流的北坡)。如衡阳在南岳衡山的南面,洛阳在洛水之北。
所以,凸出来的东西称为陽。例如,我们在石头上刻印章,突出的字称为“陽文”,凹下去的文字称为“阴文”。由此,又可以引申出显露在外的称陽,隐蔽在下的称阴,如有成语阳奉阴违。
总之,昜是哲学概念,与阴相对,又有飞扬、长、强、众等含义。而陽是高而明亮,又是突出的。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两个字就合二为一了,昜字基本上没有人用,都写为陽,最后简化为阳。
这样,陽字本身就都含有了“高”、“明”、“飞扬”等等意义,古人登高,就可以追求阳光,就以为可能更接近太阳(比较夸父追日,登高似乎更现实)。所以,登高求日,实际上就可能隐含在造字之初。而重阳登高的历史也可能是非常非常悠久的。
昜字现在已经没有人单独用它了,但是,历史上人们用昜做偏旁,却造出来了不少字。
第一个上面已经说过,就是陽,不再重复。
加一个日子旁,暘,表示太阳升起来了,晴天。太阳升来的地方称“暘谷”,《淮南子·天文》:“日出于暘谷”。《尚书·洪范》:“曰雨曰暘”,就是雨天和晴天。与陽简化为阳不同,暘字根据草写的楷化,简化为旸。
加一个提手,揚,简化为扬。表示向上飞举,向上扬。农村里收获了谷物,要“扬场”,就是在场院上把谷粒往上扬,让风吹去秕谷和灰土,得到好的谷粒。我们现在说表扬,那就是抽象地把人的好名声扬播开来,让大家都知道。
加三点水,湯,简化为汤。汤的原义是开水、热水,温度高。《论语·季氏》:“见不善如探汤”。要像手躲开开水一样,避开“不善”。又有成语“赴汤蹈火”、“扬汤止沸”等。
加火字旁,煬,简化为炀。放在火上烤,称为炀。《庄子·盗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炀旱,表示炎热干旱,像烤一样。烧烤金属把金属熔化,也称炀。隋朝有隋炀帝,看这个“谥号”,就知道后人认为他残暴了。
加木字旁,楊,简化为杨。杨树,往上长的很快。古代杨、扬常常相通假,扬州常常写为杨州。《诗经·郑风》有诗篇《杨之水》,又作《扬之水》。
加土字旁,場,简化为场。原义为祭祀的坛,即一块较高的平地。
加金字旁,鍚,简化为钖。意思是“马额头上的一种金属饰物,马走动时丁丁作响”。这个字现在很少用了。
加风字旁,颺。简化为飏。风把它吹起来,吹得飞扬。毛泽东有词句“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加肉字旁,腸,简化为肠。人体消化道最长的部分。十二经脉中,经过肠子的经脉有两条,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阳小肠经,都是“阳经”。
以上这些字,都由昜做偏旁,既表声,又表意。这些字都有高、上、阳、火热的含义。除了陽简化为阳以外,剩下的各个字,都依照“揚”简化为“扬”的模式来简化,都是草字的楷化。
但是,还有一系列字,由于“昜”被遮盖,情况就不妙了。
傷,如今简化为伤。过去还有一个字,把傷字的人换成矢,那就更直接地说出因被弓箭射中而受伤了。
慯,表示忧思。古代常常用傷来假借。这个字现在不大用了,而创造一个词,伤心。
殤,现在简化为殇。古人未成年而死称为殇,死难在外也称殇。东汉郑玄说“男女未冠筓而死。”男人二十岁而行冠礼,女子十五结笄,表示成年。未冠笄就是未成年。屈原有诗《国殇》,就是悼念楚国的为国捐躯的战士。
觴,如今简化为觞。觞为酒器。酒多也伤身,乙醇实际上也是毒品,但是人们往往不理会,还是作为好东西而互敬。古人造出觞字的良苦用心不能为后人所理解。
您看,当昜被掩盖之后,字义就完全不同了。
在茶余饭后,品味我们所用的汉字的含义和演变,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1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