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x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xing

博文

得了诺贝尔奖也甭想成为院士! 精选

已有 14831 次阅读 2011-8-19 13:1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如果说一个美国科学家得了诺贝尔奖,十七、八年过去了,却始终成不了美国科学院或美国工程院院士,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呢? 
 
按常识来说,可能性应该很小。但却有其人其事。 
 
1982年秋的一天,在北加州、旧金山附近崎岖山路上开车旅行的Cetus公司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 Kary Mullis突发奇想:可以用一对寡核甘酸引物,加上DNA聚合酶对DNA模板进行反应;反复多次的话,不就可以将引物对之间的核酸片段给无限扩增、放大了吗?Cetus公司就在湾区的Emeryville。假期完了回到公司,他就折腾起来。让他自己都惊讶不已的是,这个想法居然成了!1985年Mullis开始改用耐高温的TAQ聚合酶,将这一酶促链式反应完善化。1993年10月,Kary Mullis因发明“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获得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PCR技术的发明将现代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研究,截然分为Pre-PCR 和Post-PCR 前后两个时代 。不夸张地说,PCR是人类迄今发明的最伟大的技术之一。很难想象现今一个与生物科学有关的实验室不使用PCR技术,更别提基因组工程、DNA测序,以及当今如火如荼的二代深测序(RNA Seq)等对PCR技术的依赖了。 
 
Kary Mullis的成就也经历过法律挑战。有学者争辩,所谓的PCR概念在六十年代中就有人提出等等。但最后法庭确认,是Kary Mullis独自发明PCR、并将其真正实施、应用。事实上,Mullis的同事立即采用该技术、发展出PCR诊断艾滋HIV的新型试剂,文章出比Mullis自己关于PCR技术的文章还要早。现代PCR技术经过千千万万个神人、公司的改进、拓展,其功能和应用与当年的原型相比,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九十年代初,在La Jolla的Scripps研究所研究人员,就相互开玩笑:我若得了诺贝尔奖,也像Mullis那样辞职了去加州海滩上冲浪去!其实Mullis没有那么潇洒。CETUS给了Mullis一笔一万美元的奖金,不久就将PCR专利以三亿美元的巨资转让给罗臣(ROCHE)。Mullis也不得不离开CETUS。1987年以后一直为一些生技公司做咨询。与Mullis本人的境遇不相对称的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PCR技术的地位因其井喷式需求而突显、并且日趋明朗,直至1993年在斯哥尔摩获奖。与Mullis分享当年化学奖的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Michael Smith教授,他的贡献是采用PCR技术成功进行DNA突变。显然Smith的获奖成就本身就是以PCR技术为基础。 
 
因缘际会,因为家人的关系,我有幸在2005年左右认识Mullis和他夫人Nancy。其时,Mullis已自组公司,Nancy当助手,想在传染病控制领域有所成就。籍着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想法和思路,Mullis得到国防部(DOD)一笔DARPA基金资助。但他本身没有实验室,他能做的就是在大学或研究机构寻找合作者。我们商定合作开展有关病毒方面的研究。作为sub-contractor,我们得到一笔基金,数量不大,但足够支持我一、两个博士后的工资。 
 
七月份旧金山湾区的傍晚总是寒气袭人。在伯克利附近的居所,籍着NAPA VALLEY出产的葡萄酒带来的醉意微醺,我问过Mullis得奖之后的感受。“很好啊,国王、王后把我当座上宾;大学纷纷请我做演讲,日程排都排不过来。” Mullis很兴奋。 “但奇怪的是,就那么几个星期。以后我想回哪个大学再给个演讲,人家都不再有兴趣了!” 我和他开玩笑:“你要是在我们中国的话,就不会这样了。” Mullis挤挤眼笑笑,不明白我的意思。我也事后问过家人,为什么Mullis连个美国工程院院士都得不到呢?美国的院士不就一“荣誉称号”吗,又没有什么津贴、特权?我家人的意思是,不喜欢他的人是不少,部分原因也在于Kary本人。他和伯克利加大的Duesbery搞在一起,有一段时间否定艾滋病由HIV引起,也让人垢病不已 
 
Mullis的经历也许能给我们多重启示。1) Mullis的成就有着相当大的偶然性,上帝在那一刻单单只告诉了他一个人骰子上的数字。尽管偶然,但其成就意义非凡,足以重新改写历史。其实,有些重大发现和发明,本身并不复杂,也不需要一个庞大的实验室和基金支持。关键在于心有灵犀、灵光一现。2) 美国资本主义驱动的公司、学校和研究机构的雇用合同,对于被雇用者并不公平,但一般民众没有更多选择机会,至今也是如此;而诺贝尔奖显然是对Mullis的一大补偿。3) 只是,没有一个强劲的研究项目,在美国,即使是诺奖得主,也难以有一粞身之处,更别提吃它一辈子了。这是制度层面的东西。4) 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们是一个荣耀的群体,人人显贵、尊荣。但显然,他们也不都是修女特雷莎,不是圣人。Mullis进不了工程院,我就忍不住骂这美国工程院士中的确有几个混蛋!当然,骂骂美国人很安全,原因嘛你我也心照不宣。 
 
很久没有Mullis的消息了,但我知道他在北加州奥克兰的一个研究所找到落脚点,这里有他多年合作的同事。这次中国科学院院士补选一轮揭晓,也让我想到了Mullis。Mullis人前背后感受如何,我不知道。但我记得他给我展示的那些世界各地的杂志、剪报照片上,他和夫人乐观、自信的笑容。很多还是近年的刊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知、记住了、并推崇他的杰出贡献。更多人因着他的成就而得益了: 恢复健康也罢; 赚得脑满肠肥也罢!他会知足,也可能正忙不颠地整理数据、争取他的DARPA基金的RENEWA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799-477152.html

上一篇:落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又怎样?
下一篇:不见得是危言耸听:得感冒会变肥变胖!
收藏 IP: 134.84.245.*| 热度|

38 朱教君 陈儒军 肖重发 刘璐 何应林 谢鑫 王庆 胡贝 侯尚国 金小伟 韩健 金冬雁 苗元华 龚勇 黎在珣 彭真明 徐坚 李福洋 蒋德明 周炜 刘钢 赵凤光 胡江波 张晓锋 蔣勁松 杨艳明 张楠 丁邦平 王耀 王桂颖 zzjtcm stoneblue bridgeneer taiga lftkf WC101 zhaoyitunp ggwwzk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