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大数据平台下的回避制函评体现公平 精选

已有 11677 次阅读 2019-5-25 11:3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19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于本月25日基本结束,回看这些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于申请人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回避制的真正落地,这一点的真正落实很大程度上预防和降低了函评环节的人为不公平。

      和稿件评审一样,学术编辑掌握了大量的审稿人信息,相同的稿件派发不同的审稿人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推荐意见。2019年续签了4年,继续义务为NODY担任编委和学术编辑,每年承担上百篇相关稿件的审稿人指派,审稿意见评估和裁决任务。一些学术领域的同行在投稿的时候会把稿件发给我,让我预先评估下并提出一些意见,目的是增加稿件送审和修改机会。一些学术圈的同行投递了稿件到本刊后就询问我是否受理了他们的稿件,能否采纳他们推荐的审稿人来评审他们的稿件。事实上,根据期刊稿件的回避制度,只有编辑经过数据库比对才知道哪些审稿人不适合评审该稿件,比如近三年和该作者合作发表过论文的,师生关系的,同一单位的同行等,有时候还要考虑稿件评审人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作为期刊的学术编辑和编委,要切实忠于期刊,遵守学术规范,筛选审稿人必须遵守回避制度。如一些同行让我指定他们的好友来评审他们的稿件,这种无理要求是对编辑极度不尊重的,与其这样还不如让学术编辑直接录用稿件罢了。实际上,期刊编辑部都有强大的数据库来核对利益冲突者,如果指定了稿件作者的近期合作者来评审稿件,难免产生不公平评审。

      在同一年度,稿件被某个期刊拒了还可以在修改后继续投递其他期刊,只要稿件写出来反复修改总会发表在某个期刊上。而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来说,基金申请被毙了,这一年的项目基本就泡汤了,作为申请人自然希望自己的申请人能送到“识货”的同行,最好是亲戚和好友。

      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普通项目的申请数量巨大,形式审查通过后需要近百万人次的评审,没有足够的专家数据库必然会影响评审的可靠性。2019年国家基金项目的评审明确了回避制度,这对于科研屌丝们来说是个巨大的福音。从一些科学论坛和BBS,如小木虫等网友的吐槽可以看出,一些研究人员抱怨自己单位和同行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却反复能拿到基金,因此质疑评审的公正性。特别是一些课题组毕业的学生很多,这些人博士毕业后去了新的单位,很快拿到了青年基金,然后一部分人也成了函评专家,这样同一师门毕业的人更多的进入相关科研领域,因为研究的内容和申请的内容相关度比较高,部分人可能评审了同门师兄弟,师姐师妹甚至师侄,徒孙的申请书,在缺乏严格监督和自律下,可能会在函评中出现刻意照顾和非公平评价情形。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师门人丁兴旺的课题组更容易拿到经费资助,而一些师门力量弱和门徒少的课题组拿到项目资助的可能性降低。

       2019年对函评专家明确提出了回避制度,实际上基金管理部门在指派项目评审的时候已经初步过滤和筛选了相关利益冲突者,避免近期有科研合作的,同一师门直接关系和有紧密学缘结构的评审人来评审申请书,这一点是非常大的进步,也是值得赞赏的。在总经费不足,竞争激烈的当下,光靠评审人的自律是不够的,依据法律和学术规范,从程序上杜绝不公正评审和恶意评审才能真正体现公平,促进和谐,促进科研人员真正投入学术和科研研究,而不是把时间花在到处参加会议,调研交流等拉关系上。

     在回避制度下,今后同一师门和导师毕业的学生入职到科研单位和大学,如果课题内容相关度太大则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因此,大学科方向下,认真投入,形成自己独特的科研方向和特色才有机会获得资助。

     合理利用大数据平台,体现公平,激发科研动力,让南郭先生无处藏身。不严格遵守回避制度最终将受到惩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181068.html

上一篇:交叉融合还是各守阵地之科学研究
下一篇:高校基层组织负责人该实行年薪制还是计件制?
收藏 IP: 223.104.57.*| 热度|

13 武夷山 蔡宁 李士成 周浩 孙志鸿 杨云云 黄永义 安海龙 彭真明 罗娜 信忠保 liyou1983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8: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