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科技文章是八股文嘛 精选

已有 13709 次阅读 2018-6-18 15:38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尽管每个期刊的模板和风格有点差别,但整体上脱离不了八股文的特征。作者基本上需要“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并揭示观察到现象的内在机制等。

    但实际在操作的过程中对于新手来说总是眼到手不到,也让导师们在修改稿件的时候痛苦万分。针对论文写作的基本误区对话如下:

   1 问:为什么要写标题呢?

     答:就是要审稿人和读者知道我们是哪个部队的,我们要干什么。

   2 问:为什么要写作者和单位?

     答:完成稿件的人基本是有单位的,也是从单位拿了钱的,写上单位就是担保,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意思有人承担数据结果可能带来的风险。

  3 问:为什么要写摘要?

    答:就是告诉审稿人和读者,我们用什么武器打败了什么怪兽,这个武器还可以继续干什么。

  4 问:为什么要写引言?

    答:就是防止遇到白痴一样的编辑和审稿人,目的告诉他们这个问题是值得研究的。

  5问:为什么要引用那么多参考文献呢?

   答:就是要审稿人知道搞我们这行的人很多,敢不让我过,你试试看?

  6问:什么每次都要引用一些很陈旧的文献呢?

  答:吃水不忘挖井人,间接引用却不引用最原始的文献是对前辈的贡献不尊重,不引用免得前辈的徒孙干死你的稿件。

 7问:为什么每次要引用一些最新最近的文献呢?

  答:就是要告诉审稿人,这个话题和美国股票一样整体是坚挺的,正研究的人员是在啃硬骨头,是勇士。

  8 问:为什么要准确描述方法和实验手段呢?

    答:就是为了让新手来学习和重复,让高手从你描述中判断你是否又在瞎编,你的方法和结论是否符合基本的自然规律和物理学原理。其实就是告诉大家你的方法不是做梦想出来的。

 9问:为什么要在正文末写“open problems”和小结?

  答:只有作者才知道自己文章的不足以及该改进的地方,自我批评下是为了谦虚一些。写开放问题"open problems" 是为了忽悠更多的新手来继续挖掘你的这个没有做完整的问题。

10. 问:为什么要写结论?

  答:就是要强调下战利品的所属问题。

11. 问:为什么要写致谢?

  答:想想谁给你的钱做的研究,谁给你做的饭让你有力气研究,该感谢就感谢呗。

12. 问:为什么编辑不直接录用你的稿件?

 答: 因为你的稿件写的太烂了,除了语法错误,另外就是犯了以上11个错误中的一个或者多个错误。

13. 问:为什么要把通讯作者的电子邮件甚至电话号码写在首页?

 答:就是给读者提供一个谴责和质询作者的联系方式---万一你的结果不能重复出来的话.

14. 问:为什么有些期刊要在第一页写上作者出生年月?

 答:  多数人的寿命基本在100岁内,写上出生年月的话读者可以对算作者是否现在还活着,免得发邮件过去没人理睬。

15. 问:把作者数量写多点有啥好处?

 答:就是告诉审稿人和编辑,我们这么多笨人好不容易才完成一个稿件,人均贡献量非常低,如果你再不给正面意见录用的话,小心我们这群笨人一起群殴打残你。

16. 问:作者数量写的少一点会不会被欺负?

 答:就是告诉审稿人和编辑,其他人还不知道这个东西,这是俺们极少数作者知道的,先给你们分享下别传出去了,免得他们会跟风和山寨的。既然知道的人这么少,那么可能创新就大大的,早点录用吧,少废话。

17. 问:把大牛挂在作者里面有好处的吧?

答:这就是告诉审稿人和读者,我们是和国际接轨,我们是有靠山的,我们做的是大牛熟悉的领域,少废话早点给录用。

18. 问:能不能在稿件结论后面玩点花样来吸引眼球?

答:可以的。比如向心上人表白或者单身狗求脱单,最好把照片也放上。考虑到潜在的阅读量和看热闹的心理,审稿人是非常期待知道文章发表后的进展。但如果评审人也是单身狗那估计就悲剧了,毕竟这么好的广告知道的客户越少越好。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119555.html

上一篇:旅游名片和学术名(麦积山效应)
下一篇:花开无声,落叶有声
收藏 IP: 61.178.245.*| 热度|

33 王振亭 黄仁勇 罗汉江 蔡宁 王从彦 刘晓松 章雨旭 张士宏 强涛 周浙昆 孙学军 冯兆东 汪育才 陈兴峰 黄永义 刘立 李东风 熊建华 郭战胜 姚青 李建雄 吕洪波 孙杨 吴斌 杜惠芳 曹俊兴 王安良 杜彦君 蔺甲 刘振斌 李军红 zjzhaokeqin puhj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