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HuiCh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enHuiChuan

博文

沈惠川://热力学和相对论:从统计力学看热力学

已有 7073 次阅读 2012-10-9 21:32 |个人分类:相对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相对论, 统计力学, 热力学

沈惠川://热力学和相对论:从统计力学看热力学

 

       热力学和相对论都是物理学中属于“原理性”(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学问;它们二者相碰撞,会擦出什么样的“爱情”火花来呢?

 

关于热力学。热力学这门学科很有意思:一般人都认为热力学中的所有结论都是绝对正确的、不可能有歧义的;但是从统计力学来看,热力学中的公式实际上分成两种;其中第一种反映了能量守恒或转换的,因而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普遍性;另一种只对(非相对论的)理想气体和非理想气体有效。在拙著《统计力学题谱》附录C中,C.1内诸题就是第一种,而C.2C.3内诸题就是第二种。

 

即使是“第一种”“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普遍性”的热力学公式,对“广义相对论”也不适用,因为在广义相对论中,没有单独的能量表示(但“第一种”“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普遍性”的热力学公式是用能量来表示的),而只有“能量-动量张量”表示。

    于是,首先得承认第一点:在热力学公式中必须排除可以应用于广义相对论的可能性。所有在宇宙大尺度范围中谈论热力学的论述都是错误的,至多仅仅只有近似的意义。同时,将热力学公式写成用“度规”表示的形式也是错误的。

 

    接着是第二点:热力学公式是否能容纳狭义相对论?

答案是肯定的。在统计力学中,将“熵”S定义为玻尔兹曼常数乘以“系综相空间数密度”的“对数”的“负”平均值(Planck公式,实际上是Gibbs公式),再加上关于“广义力”X和“能量”E(实际上是“内能”)的计算公式,就可得到“正则系综”所有的“第一种”“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普遍性”的热力学公式(例如dE=TdS+Xdx之类,x是“广义坐标”),而这些“第一种”“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普遍性”的公式与气体是“非相对论的”还是“(狭义)相对论的”无关。也就是说,不管是“非相对论的”气体抑或是“(狭义)相对论的”气体,这些“第一种”“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普遍性”的热力学公式都成立。

 

由此可以看出,Bazarov(《Therodynamics》,MoscowHigh-Education Press1983)关于在(狭义)相对论条件下“第一种”“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普遍性”的热力学公式有所变化的观点(在Bazarov的理论中有些热力学量前须“乘以”一个“相对论因子”)是完全不对的。Bazarov关于能量E的“相对论形式”同样是错误的(许多论文作者都犯过类似错误):能量E的“相对论形式”并非在通常的能量E前“乘上”一个“相对论因子”(Gama),而应是“除以”一个“相对论因子”,这是为了保证“动量”p前能够“乘上”一个“相对论因子”!这应该是在学习经典力学尤其是Lagrange力学时就必须清楚的事情。(顺便说一句:频率的“相对论形式”与能量E的“相对论形式”类似!它并非在通常的频率前“乘上”一个“相对论因子”,而应是“除以”一个“相对论因子”,原因是频率必须以因子Planck常数与能量E相联系,即保证“波矢”k前能够“乘上”一个“相对论因子”!这一问题早于1924年就已在Louis de Broglie的博士论文中得到解决。)

 

“第一种”“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普遍性”的热力学公式在(狭义)相对论条件下“形式不变”这件事,也可以在“相对论流体动力学”基本微分方程组的“能量方程”中得到佐证。非平衡态热力学的基本微分方程组实际上就是流体动力学方程组,“(狭义)相对论的”非平衡态热力学的基本微分方程组实际上就是“(狭义)相对论的”流体动力学方程组;而平衡态的“第一种”“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普遍性”的热力学公式只是“流体动力学”基本微分方程组中的“能量方程”的一个特例。

 

再接着是第三点。必须明确,热力学公式中有一些(即只对非相对论的理想气体和非理想气体有效的“第二种”热力学公式)对“(狭义)相对论的”气体无效。这些热力学公式是Newton力学的产物,相当于经典力学中Newton方程之对于(狭义)相对论运动方程。

从统计力学的立场来看,这些只对非相对论的理想气体和非理想气体有效的“第二种”热力学公式,来源于进入“统计权重”和“态密度”的能量-动量关系是Newton力学的,而不是(狭义)相对论力学的。在数理统计中,经常引用法国物理学家G. Lippmann1845-1921的话:“每个人都相信(正态近似),试验者出于,他们想这是一个数学定理,而数学家出于,他们想这是一个实验事实。”但是在统计力学中,正是由于引入了Newton力学的能量-动量关系,因而使得Maxwell的“正态分布”更像是“理论推导”,而且也更符合“非相对论”的“实验事实”。换言之,“第二种”热力学公式与“非相对论”现实世界是一致的。

于是,“第二种”热力学公式的“普遍性”是靠不住的,由这些“第二种”热力学公式得到的结论不能推定其“绝对正确”而必须重新演绎。

 

“第二种”热力学公式往往与气体的具体状态方程有关,而“第一种”“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普遍性”的热力学公式则与气体的具体状态方程无关。从气体的具体状态方程中可以看出气体是(狭义)相对论的,还是非(狭义)相对论的。

Boltzmann187710一篇题名为热的力学理论第二定律和几率计算或与热平衡有关的几个定律的文章中说过一句话:人们即刻可演绎出两个论断:第一个说的是一个物体系统经历了几个变化,其中至少有一些是不可逆的……如果在过程的开始和结束,都证明系统处于热力学平衡态,这一系统的总的熵能立刻计算出来;在两种情形中,它都等于可置换性测度的2/3 因此,这第一个论断表达的是:在系统经历了变化后,总的熵始终要大于初始值;当然,可置换性测度也同样如此。 第二个论断说的是一种气体,它经历了一个变化,其中初态和终态都并非必然是热力学平衡的,因此人们无法计算初态和终态的熵,但人们总是能计算我们称之为可置换性测度的这个量;而这里再一次它的最终的值必然大于起始值. 人们同样可以证实,最后这个论断能毫无困难地推广到由几种气体组成的系统,推广到多原子分子系统和在外力作用下的系统。”Boltzmann说话的风格是比较罗嗦(以至于Maxwell都嫌其罗嗦)。对于Boltzmann在文中所提到的归一化因子2/3,传记作家Carlo Cercignani认为是Boltzmann未能区分内能与温度的缘故;现在由统计力学可知,系数2/3中的23分别是“非相对论”和“3 维空间”的标记。

这就给人们一个提醒:热力学公式中,有一部分并非“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普遍性”,而是仅仅对非(狭义)相对论的气体有效!“第二种”热力学公式,亦即“与气体的具体状态方程有关”的公式,就是这样的公式。

 

在热力学中所罗列的各种“具体的状态方程”,实际上与人们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有关,因而绝大部分都是“非(狭义)相对论”的。而作为“(狭义)相对论的”理想气体的典型的“光子气体”,其“具体的状态方程”是没法写“完整”的(其形式中不含体积V),原因是“光子”的总数不定且其化学势等于零。在热力学中,“光子气体”热力学量的计算必须借助于Helmholtz自由能而并非借助于“状态方程”。

 

由此可见,“第二种”热力学公式在“普遍性”方面,不及“第一种”热力学公式;起码在“非(狭义)相对论的”和“(狭义)相对论的”气体中,“第二种”热力学公式有不同的形式。

 

第四点,关于“永动机”。某种程度上,从热力学量的表达式来看,第一类“永动机”在满足一定条件(即dE=0,或dH=0;换言之所有的热能都可以转化为对外做功)时是dT=0。第二类“永动机”就是DQ=0DQ<0(其中Q为热量;D是微分,但不是全微分),或者满足一定条件时化为dS=0dS<0。所以,第一类“永动机”也许可以昵称为“等温永动机”,第二类“永动机”也许可以昵称为“等熵永动机”或“减熵永动机”(当然,“熵”决不可能永远减少)。

 

“不存在永动机”是对“非(狭义)相对论的”气体而言的;对“(狭义)相对论的”气体,例如对“光子气体”来说,“永动机”是有可能存在的。这可以由“光子气体”的统计力学结果(S~VTTTP~TTTT等等)计算出来。

 

综上所述,考虑热力学公式时,必先分清气体是“非(狭义)相对论的”还是“(狭义)相对论的”。

 

由统计力学的结果知道,热力学公式与空间的维数s和气体“是否相对论”的指标l(小写L)有关。空间的维数一般情况下都等于3(除非特殊情况),这无需多说;但气体“是否相对论”的,则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统计力学的“临界现象”问题中,“临界指数”除了与“空间的维数s”有关外,还与另一个“不得要领”的参数有关!这一“不得要领”的参数不再是“是否相对论”的指标l(小写L),也不像是任何量子力学中的“量子数”。它也许是人类尚未发现的新学科中的一个指标!

 

还有一门尚未发现的新学科!多么激动人心的好消息(那是神马)!

 

这么说来,统计力学的指导性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5880-620852.html

上一篇:沈惠川:Honig教授生前所画的漫画
下一篇:沈惠川:人间书话(凌驾阁笔记)之中国科大的物理学教科书
收藏 IP: 58.59.10.*| 热度|

6 刘全慧 王涛 赵国求 谢柏松 张鹏举 XY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