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qins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qinshi

博文

感冒:能治吗?要治吗?

已有 11731 次阅读 2011-6-1 08:4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office, style

感冒:能治吗?要治吗?

 

       曾经有一位国家领导人说过:“医生连感冒都治不好,我不知道医生还有什么用处。”这句话也许代表了社会上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观点,即,感冒是小病,所以应该容易治疗。

 

       但是病的大小和好不好治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小病不一定就简单,大病也不一定复杂。疟疾和伤寒是比较重的病,不治会危及生命。但它们的致病原因简单,治疗也不复杂。感冒一般不会致命,也不会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只不过是几天不舒服,在西医眼里却是最难治的病之一。在刊登科学发展前瞻性文章的杂志《科学的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2011年元月号上,就有一篇颇为悲观的文章,题目是:“感冒治疗”;副标题是:“小心,治也许比不治还糟。”(“Curing the Common Cold,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The remedies may be far worse than the illness)。文章回顾了西方国家在开发治感冒药物方面的努力。在一连串的挫折面前,作者得出结论说,算了吧,用这些(西方的)办法来治,还不如不治。

 

       为了理解为什么感冒难治,我们先要了解一下人为什么会得感冒。

 

有关得感冒原因的辩论:感冒与受凉无关吗?

 

       感冒是由一些种类的病毒在呼吸道里大规模繁殖时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引起感冒的病毒主要是鼻病毒(rhinovirus),其次是冠状病毒(coronavirus)。为叙述方便,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感冒病毒。这些病毒可以由飞沫,和患者直接接触(比如握手),或间接接触(通过门的把手,椅子扶手,水龙头开关,计算机键盘等)传播。所以每个人经常都在和感冒病毒接触,我们的呼吸道里也有这些病毒。但是大部分的人并没有因此得病。要得感冒,必须像上面说的,感冒病毒要在我们的呼吸道内大量繁殖。

 

       造成感冒病毒大规模繁殖的一条途径就是从感冒患者那里引入大量的病毒。这就是被感冒患者传染。健康人的鼻分泌物中感冒病毒很少。而感冒患者的鼻分泌物中却有高浓度的感冒病毒。当进入我们呼吸道里的病毒数量超过我们的身体所能控制的程度的时候,就会触发感冒。与感冒患者在同一个封闭的环境中相处比较长的时间,比如在通风不良的房间内,就容易被感染。习惯性地用手摸鼻子或揉眼睛也会使手上的感冒病毒进入鼻腔或眼睛(通过鼻泪管与鼻腔相通),增加被感染的机会。

 

       另一个途径不是传染,而是自身抵抗力降低,使得原先在鼻腔中低度生存的感冒病毒能有机会趁机大量繁殖。最经常造成这种情形的就是身体突然受凉。无论中外,人们都从自身的经验中普遍认识到身体受凉与感冒的关系。在西方,感冒就叫“common cold”。Cold 就是冷的意思。中国把感冒叫做“着凉”,和西方的“catch a cold”是同一个说法。此外中国还有“伤风”,“外感”的说法,强调外来因素(“风寒侵袭”)的作用。

 

       然而,西方却有一些人否认这种联系。最典型的要数英国Cardiff 大学的Ronald Eccles。他在2002年发表于《鼻科学》(《Rhinology》)上的一篇

文章中,就明白宣称,“现今科学的意见否认身体表面急性受凉和感冒之间有任何因果关系。”(“Present scientific opinion dismisses any 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acute cooling of the body surface and common cold.”)。他还引用了上个世纪560年代的两篇彼此类似的研究(Dowling等与Douglas等的文章)来证明他的观点。他本人也随后使用冷水泡脚的实验来支持他的说法。

 

       由于Eccles是发表颇丰的学者,他的话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维基百科(Wikipedia)就采用了他的观点。美国的一些“健康专家”最近写的文章也重复这样的观点。国内也有人引用Eccles Dowling 等人的文章,告诉大家“与传统的观念相反,受凉与感冒没有任何关系。”硬说“着凉不是感冒。”

 

       其实看看他们的原始文献,就可以知道这些实验不足以得出他们的惊人

结论。Dowling等人是使实验者穿短衣短袖在热(华氏80度,相当于摄氏27度),凉(华氏60度,相当于摄氏15.5度)的房间内待24小时。他们也使实验者穿着内衣和外套,戴上帽子和手套,在冷的房间内(华氏10度,相当于摄氏零下12度)待同样时间,然后再看接种了感冒病人鼻分泌物和生理盐水的实验者得感冒的比例。

 

       首先,这种实验方法并不是使身体突然受凉(即从温暖的地方突然到冷的地方)。短衣短裤到摄氏15.5度的环境并不很冷。而到零下12度房间的,事先都穿好了冬衣。由于不同的人在这些情况下得感冒的容易程度受许多因素影响(身体状况,以前的病史等等),彼此并不相同。判断受试者是否感冒也只是问一些症状,如是否头痛,流鼻涕,咳嗽等,而不是检查鼻分泌物中病毒的数量。而有些感冒病人是没有什么症状的(见下),所以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并不可靠。再加上每组的人数也不多,只有几十个人。这么小的实验组不足以得出可信的结论。

 

       就是看他们的数据本身,也不能得出冷和感冒无关的结论。虽然接种了感冒病毒的三个组后来患感冒的比例差不多(热、凉、冷组分别为38%32%39%),但接种生理盐水的三个组患病率分别为16%7%7%,好像这样持续稳定的凉和冷还能减少得感冒的机会。但如果把在同样温度下接种感冒病毒和接种生理盐水的组相比较,那接种感冒病毒的在热组只增加患感冒的比率2.4倍(3816),而凉组和冷组却分别增加了4.6倍(327)和5.6倍(397),正好说明凉和冷能增加病毒的致病能力。

 

       Rccles用凉水泡脚(摄氏1020分钟)的办法虽然不是很理想(手和脚本来就是温度比较低的部位,离躯干又最远),他在2005年发表的文章还是表明凉水泡脚能增加患感冒的几率二到三倍(凉水泡脚的90个人中有13人感冒,而对照组的90个人中只有5个人感冒)。这个实验也有人数不足(每组只有90个人)和以问讯症状为判断标准的缺点。所以这两个被广为引用的实验其实都有设计不当的缺点。不仅数据不可靠,而且他们得出的数据也并不支持他们的结论。

 

       其实,大规模的统计数据早就有。在1930年发表于杂志《耳鼻喉科纪事》(Arch. Otolaryng.)的一篇文章中,Gahwyler 等人就报道说,2700名在冷湿的战壕里度过三天三夜的士兵,患感冒的比例比5500名留在兵营里的士兵高4倍。

 

一些人宁愿违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也要去相信那些并不可靠的“新发现”,也许和这些人喜欢听信新奇的东西有关,特别是打着“科学”旗号的新奇说法。

 

       在中国,对于日常生活中受凉得感冒的典型描写,可以从中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找到。在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中,曹雪芹写道:

 

       麝月便开了后门,揭起毡帘一看,果然好月色。晴雯…仗着素日比别人气壮,不畏寒冷,也不披衣,只穿着小袄…随后出来。”“只见月光如水,忽然一阵微风,只觉侵肌透骨,不禁毛骨森然。心下自思道:"怪道人说热身子不可被风吹,这一冷果然利害。"”。“晴雯因方才一冷,如今又一暖,不觉打了两个喷嚏。”,“至次日起来,晴雯果觉有些鼻塞声重, 懒怠动弹。”

 

       像许多古代和近代的知识分子一样,曹雪芹也是有医学知识的。这从他后来对给晴雯开的药方(一个庸医,一个好一点的医生)的评论就可以看到。他的这个描写,非常形象,而且用晴雯的口说出了患感冒的关键,即热身子(“身子”在中文里主要指躯干部分)突然被冷风吹,又很快回到暖和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身体的各个部分对于冷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赤脚趟水过河,用手捏雪球打雪仗,吃冰棍(使口腔和鼻腔温度降低),喝冷饮(使口腔和消化道温度降低),都不容易感冒。而躯干部分,特别是背部,却很怕突然受凉。晚上起来解手,只要背上披上能保暖的衣物,哪怕身体的其它部分都光着,只要时间不过长,也不容易感冒。所以要研究受凉与感冒的关系,其实不用费那么多时间,只须穿着薄的内衣突然到冬天的室外(或摄氏4度的冷室)半分钟,再立即回到暖和地方就行了。

 

       就是同为躯干受凉,前胸和后背的反应也不相同。这在西医恐怕不好解释。不都是降低体表温度吗?而用中医的经络理论就比较好解释。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背部是督脉循行的主要路线,而督脉总管全身的阳经,为“阳脉之海”。另外,膀胱经在背部还有与各脏器相通的穴位,如肺俞(发音shu),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等。如果背部受凉,风寒就可以经由背部的穴位侵入人体,损伤阳气,扰乱身体内的平衡,包括影响鼻腔中上皮细胞和感冒病毒之间的脆弱平衡。

 

       当然长时间在低温环境中,又没有足够保暖的衣服,也会着凉。但这种情形在现今社会里不多。受患者传染和自己不注意受凉,仍然是我们得感冒的两个主要原因。

 

为什么西医认为感冒难治

 

       感冒是所有的人都会得的病。一个人每年一般要得二到四次感冒。虽然它是自愈性疾病,710天就会自动痊愈,但它还是能对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果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感冒的药物,那不仅可以造成广泛的社会效益,研发公司也可以由于市场广大而获得高额的回报。因此,西方的医药公司和各种研究机构用尽一切现代科学知识和研究手段来开发这样的抗感冒制剂,包括疫苗。但到目前为止,无一成功。

 

       首先考虑的当然是免疫法,即使人体先受到已经灭活的致病原的接种,使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认识它,预先发展出对抗这种致病原的能力。以后再真的遇到这种致病原的袭击时,就能够加以抵抗而不得病。最早的应用这种方式防病的就是用种牛痘来预防天花,并且于1977年在地球上根除了天花。用这种预防接种的办法也能有效防止破伤风,百日咳,小儿麻痹,伤寒,脑膜炎等传染病。这就是孩子出生后的预防接种。

 

       但用这个办法对付感冒却不灵。

 

       鼻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picornavirus),其遗传物质是核糖核酸(RNA),而不是人细胞中那样的脱氧核糖核酸(DNA。脱氧的意思不是DNA分子上没有氧,只是在其组成成分的核糖上少一个氧原子)。它的RNA很小,只有几千个核苷酸,所以叫小核糖核酸病毒。

 

鼻病毒有三个亚类(A, B, C),总共超过100种类型。光这么多种鼻病毒就够我们的免疫系统认的了。更麻烦的是,这些病毒还在不断地变化。它们在人体细胞内复制自己的RNA时用的是它自己编码的RNA聚合酶。这个酶工作的精确性很差,复制品往往和原来的模板有些不同。由于它的表面蛋白质也是由自己的RNA编码的,变化了的RNA也会产生变化了的表面蛋白质。这相当于病毒在不断地“变脸”,使得我们的免疫系统不认识它们。这样一来,对以前的鼻病毒产生的抵抗力就不起作用。

 

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找出鼻病毒表面上基本不变的部分,用这部分来刺激身体产生抵抗力。比如川剧演员不断地变脸,使我们无法认识这个人。但他的耳朵没有变。如果能认识他的耳朵,不管他如何变脸,我们也能认识他。可惜,在费了极大的功夫检查超过100种鼻病毒后,科学家们失望地发现,没有这样一个部分。所有的表面蛋白部分都在变。那免疫这条路(即预防接种),看来是难以走通了。

 

       另一个途径是直接攻击病毒本身。科学家们详细研究了鼻病毒表面蛋白质的形状,设计出能和它们紧密结合的分子。这样一种分子还真的被制造出来了,它就是由美国ScheringPlough公司开发的,名叫pleconaril的化合物。它能够结合在鼻病毒的表面蛋白上。而且它的结合使得蛋白包囊变得非常牢固,以致里面的RNA都释放不出来。RNA不能被释放出来,那病毒就无法复制自己了。它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中工作很好,以致这个化合物在2002年的临床试验阶段就引起轰动,称它为“奇迹药物”,“魔法子弹”。好像能治疗感冒的药物真的被找到了。

 

       但在人身上试验的结果却令人失望。它的效果很有限-只能缩短病程一天。而且它有副作用,使妇女在经期之间出血;它还干扰避孕药的作用,使一些使用避孕药的妇女怀孕。由于这些原因,美国药物和食品管理局没有批准它上市。此外,若干基于其它机制设计的化合物也由于它们的副作用而被禁用。在有些情况下,它们引起的鼻腔炎症比感冒自身引起的炎症还厉害。

 

感冒和其它人类疾病比起来,只是一种暂时的不舒服。要使一种抗感冒药的副作用显著轻于本来就不很重的感冒症状,很不容易。而且要让人接受,还要考虑它的成本和安全性。就像研究感冒病毒的专家,美国佛吉尼亚大学的Ronald B. Turner说的:“它必须非常有效,它必须非常便宜,它必须百分之百安全。”否则人们就不会去使用它。而这样高的标准是很难达到的。

 

       第三个途径是减低免疫系统的反应。鼻病毒在上呼吸道里的繁殖本身并不会造成什么伤害,或引起什么症状。使我们感到难受的那些所谓的感冒症状,如头痛,嗓子疼,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咳嗽,是我们的身体在与病毒对抗中的炎症反应所引起的。既然没有办法从病毒下手,那我们能不能减弱我们的免疫系统,使它不要产生这么大的反应呢?

 

       但是我们的免疫系统正是保卫我们身体的防线。减弱它相当于为外部敌人的入侵打开大门。我们的免疫系统也在监视我们自己的身体,杀灭一些它们能够认识的癌细胞。减弱免疫系统也可能增加我们患癌症的危险。而且我们的免疫系统是极为复杂和受精密控制的,我们对它的了解还非常有限。用一些化合物去人为地干扰其中的某个环节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谁愿意为减轻区区几天的不舒服而去冒这个险?

 

       其实有些身体虚弱的人,由于他们的免疫系统比较弱,发炎症状不明显,他们的感冒也就成为“无症状感冒”。这和中医的看法相符合。中医认为,一个不很健康的人好像得病少,其实是这个人没有发展这些症状的能量,并不是身体好的表现。这种状况有点像事先“预防”感冒(没有或很少症状)。但这种免疫系统的相对较弱是人体自身的一种状况,和人为地去干扰免疫系统不是一回事。

 

由于这些原因,用西方的思维和方法,好像已经无路可走。实际上,大部分的西方制药公司都已经放弃感冒药的研发了,改为开发那些治疗更为严重的疾病的药物。

 

感冒病毒不一定是坏东西

 

       感冒治不成,就出现了另一种思维,也许我们根本就不该去攻击感冒病毒。

 

我们的呼吸道不断有空气出入,里面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微生物。要想使呼吸道里完全没有微生物是不可能的。感冒病毒是在人类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最后保留下来的主要鼻腔病毒,自然有其道理。它们有时会给我们一些不适,但一般不会造成大的伤害。如果真的把它们清除掉了,也许代替它们的微生物对我们更危险。

 

病毒之间在感染细胞上常会互相排斥。如果一种病毒已经开始感染细胞,其它病毒的感染力就会受到抑制。比如从感冒病人的鼻分泌物中,并不是有多种感冒病毒并存,而是只有一种占压倒优势。这种相互排斥也可能使感冒病毒抑制其它更为危险的病毒的感染。比如在2009年的910月间,法国H1N1流感的病例一直很少,而这段时间正是鼻病毒感染的高峰期。只有等鼻病毒感染的高峰过去后,H1N1感染的病例才开始迅速上升。

 

鼻病毒有些像住在鼻腔里的房客。这些房客也许不那么使你满意,有时还和你吵两句。但他们从不和你打架或杀了你,有坏人来时还能替你挡一下。要是把他们赶走了,新来的房客可能更危险。

 

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需要时感冒还得治---传统的办法也管用

 

       那感冒就不用治啦?那也不是。

 

       虽然感冒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也不用抗菌素治疗,但对于体质虚弱的人,也有可能引发并发症,并发细菌感染,转为鼻窦炎,肺炎,中耳炎,慢性肺阻塞,和加剧气喘等等。如果症状恶化,出现其它症状,而且白血球数目升高(病毒感染一般不会造成白血球升高),就说明可能有并发细菌感染,就要考虑使用抗菌素。

 

       对于感冒的症状,可以采取各种临时缓解的方法,比如服用止痛片减轻 头痛,用鼻喷剂缓解鼻塞,用镇咳剂控制咳嗽等。这些方法虽然只是治标(症状),并不治本,但本(病毒感染)也不用治。过几天自然会好。只要把症状控制住,和治好感冒没有多大区别。

 

       在缩短病程方面,虽然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未能有所建树,但不等于就没有另外的办法。在几千年的实践过程中,祖国医学已经积累了对付感冒的丰富的经验。在公元前(约在公元前99年至公元前26年,在我国的西汉时期)就成书的《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它里面就谈到,“风者, 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这些描述就是感冒的特点。到了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约公元150年至219年)在其所著的《伤寒论》中,就详细地叙述了感冒的不同类型和治疗方法。但“感冒”这个词作为医学术语,直到北宋才出现。在《仁斋直指方》里的<诸风>篇里,就谈到“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后来“感冒”就成为这类疾病的专门医学名词。

 

与西医把感冒单纯地看为病毒感染,对所有的人都采取同样的治疗方法不同,中医把感冒看成人与外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病况随人的状况不同而不同。中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把感冒分为若干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使用不同的药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风热型感冒和风寒型感冒。它们的性质不同,用的药也不同。如果用反了,不但没有效果,还会加剧病情。所以感冒时不能随便买一种感冒药来吃。

 

             如果在其它症状出现前就先嗓子痛,便秘,舌红,口渴,痰黄,鼻涕浓并为黄色,那就是风热型感冒。医生常选用菊花、薄荷、桑叶等药物为主药。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服成药可以选银翘解毒丸(片),桑菊感冒片,板蓝根冲剂,双黄连口服液等。 

       如果患者怕冷,痰稀,流清鼻涕,口不渴,舌苔薄或白,那就是风寒型感冒,就不适宜服板蓝根和桑菊感冒片了,而是要选用麻黄、荆芥、防风、苏叶等解表散寒的药。代表方剂为“葱豉汤”、“荆防败毒散”。成药有正柴胡饮冲剂,川芎茶调散,通宣理肺丸等。

 

       由于中药是复方,能以多种机制同时起作用,这些方剂不仅能缩短病程,还能缓解症状。而且多种药物相互配合,不仅能增强疗效,而且能减轻副作用。

 

       另外,民间积累的一些简易的方法,也可以阻止或减轻感冒的发展。比如红糖姜葱水(姜切成薄片,用水煮十分钟左右,再加入葱白和红糖),在感冒初起的时候很有效,甚至可以完全阻止感冒的发展。我自己测试过几十种中药的水提取液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姜和葱白都有很强的作用。红糖也含有一些白糖所没有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最近在国内受到关注的绿原酸等。

 

这些方法的分子机制才刚刚开始被了解。但是在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不是懂了再用,而是有效就用,逐步去懂。麻醉剂的作用机制至今不明,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手术时广泛使用麻醉剂。对待中医中药和其它民间验方,也应该是这个态度。

 

况且中医已经有自己完整而系统的理论,是描述世界(包括疾病)的另一种方法,只是其中许多概念的意义还没有和现代医学贯通。但这也并不妨碍应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治病。这样,我们就不会只是迷信和依赖现代技术,而是采用人类积累的一切有用的知识,更好地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对于感冒的治疗,也应该这样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2158-450226.html


下一篇:肥胖与肠道细菌有关吗?
收藏 IP: 182.149.108.*| 热度|

15 印大中 孙永昌 徐迎晓 丛远新 唐常杰 周炳红 蔡辉儒 李路长 anonymity WC101 ahsys lefeng guoshuangping niming007 biofans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