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wchen

博文

杨振宁三问与一流科学家三思 精选

已有 14481 次阅读 2018-7-19 09:46 |个人分类:科学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流科学家

       2018年7月14日,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庆典活动暨拔尖人才培养论坛”隆重举行。该班的负责人如数家珍汇报了这两个尖子班培养人才的累累硕果,比如5名同学获得美国Sloan奖(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几百名毕业生在世界著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几十名毕业生在世界著名大学当教授 。可是,96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却不敢苟同,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创建(培养)一流科学家不太成功。” 。然后,连发三问: “是不是有这个现象?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到底重要不重要,值不值得去研究? ”针对杨振宁三问,引发了我对一流科学家的三个思考

   首先,究竟何为一流科学家? 对于杨振宁先生来说,一流科学家应该指的是获得诺贝尔奖或者取得相当于诺贝尔奖的重大科学贡献。从这个意义来说,清华的拔尖人才培养不太成功。但是,如果说一流科学家指的是相当于国外著名大学教授的水平,那么清华的人才培养是很成功的,成材率很高,还有5Solan奖,更是锦上添花。

其次,我认为现在成为一流科学家(或者获得诺贝尔奖)比杨振宁先生所处的时代(1940-1950)要难很多。现在人口是以前的3-4倍,上大学、读硕士、读博士的人数是以前的几十倍,总的来说科研人口增长了约100,但是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这类顶级大奖人数还是基本保持不变。可以说,现在成为一流科学家或获得重大科学贡献的难度比杨振宁时代要难上百倍。所以,西南联大4000毕业生获得2个诺贝尔奖与清华大学拔尖班培养5Solan奖,也可以说旗鼓相当。

最后,我认为在现代科研人口非常庞大、学科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光靠少量的拔尖人才班是难以培养出一流科学家。因为如前所述,现在成为一流科学家的概率大幅度降低了。总的来说,清华拔尖人才培养的经验还是比较成功的,但还需要扩大化,还需要推广到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如果我们全国有几百个、几千个这样的尖子班,那么出一些杨振宁先生认为的一流科学家是迟早的事情。更进一步,我们必须要加大力度创造 符合人才创新的环境、气氛和土壤,让广大人才都有机会创新,也就是万众创新,才有可能涌现出很多的一流科学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940-1124827.html

上一篇:三大新技术终于大规模实现孔子的三大教育思想
下一篇:苦干蛮干干不出一流大学
收藏 IP: 218.106.145.*| 热度|

18 武夷山 丁克强 李毅伟 文克玲 汪育才 王毅翔 黄永义 高峡 刘全慧 张忆文 张军平 文端智 张成岗 李映德 马志超 刘钢 张鹰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9: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