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关于强震预测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

已有 2675 次阅读 2013-6-20 12:02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认识论, 方法论, 强震预测研究

科学研究(research),就是通过不断尝试寻找正确答案的过程。对复杂的自然对象,不去探索或不敢探索,不会揭示其演化奥秘;若沿着错误的方向探索,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简而言之,地震是岩石破裂的产物,大地震是断层中锁固段发生宏观破裂的结果。因此,研究强震的孕育过程,本质上就是研究岩石的破裂过程,即累积损伤诱致突变过程。破裂是“纲”,其它与之伴生的电、磁、重、地表形变等都是与破裂有关的“目”,研究的核心应围绕“纲”进行,“纲”举才能“目”张。以下蓝色字所示内容节选自文献【1】。

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社会在抢险救灾中表现卓著,但在地震预测预报方面也暴露出了严重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这就是地震规律到底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以及如何认识和如何预报的问题。这些问题过去在专业领域就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由于汶川地震的发生又把它们进一步推到社会层面,并引起了许多思想混乱。现在看来,如不从哲学上进行探讨,这些问题是很难得到正确答案的。本文拟就此做一尝试。

地震“预测”和“预报”是有密切联系但不等同的两个概念。预测即地震学研究属于科学范畴,而预报则属于技术范畴;前者解决自然规律认识问题,后者解决社会行为指导问题。但基于地震发生的特殊性和危害性,这里主要是科学探索起主导作用,是前者决定后者而不是相反。科学的基本特点是探索,没有探索和创新,科学就失去了灵魂,而支持探索的基本信念则是客观规律可知论。世界是否可知,这本来是一个旧问题,但在新形势之下却又显现出该问题的未决性。当然,即使是不可预测论者,也不敢从根本上断然否认自然规律的可知性,因为这与科学史明显不符,但他们对预测的界定是以机械决定论为指导的。

对复杂系统的认识不能奢望过于精确的结果,但并不等于说可以放弃对尽可能精确结果的追求。对结果精确度的苛求,往往导致对尽可能精确结果追求的拒绝,这是极端性思维的两极相通,所谓“不可预测论”和“难预测论”就是这样产生的。在人类认识世界的征途中,没有绝对真理可言,特别是对地内物质运动这种很难直接获取信息的问题,只能通过不懈的点滴探索,才能逐步向真相逼近。如果以困难太大为由拒绝探索,或者放弃点滴的积累性进取,真相永远不可能自动呈现。而只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就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如果由于怕犯错误就不作为,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因为这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前者是方法问题,后者是态度问题。

任何科学预测理论必须满足:(1)自洽性(简单地说就是按照自身的逻辑推演的话,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错误的。这就是简单的自洽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遵循自洽性,一个不能够满足自洽性的理论或者方法显然是不攻自破的。);(2)可实证。如果你提出的预测理论方法满足以上两点,即使与过去的认识或理论完全冲突,那么你是对的,别人无法否定。

参考

【1】欧阳志远,2009,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No.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701178.html

上一篇:【中国地】上的地震们静悄悄
下一篇:内蒙古-黑龙江交界处的Ms5.0级地震,玩的是啥名堂?
收藏 IP: 222.161.196.*| 热度|

5 陈辉 李双双 徐晓 吴晓娲 蔡庆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0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