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西藏尼玛5.2级震群事件,发的是哪门子脾气?

已有 2955 次阅读 2013-5-16 12:34 |个人分类:地震风险|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余震, 西藏尼玛

地球是否处于地震活跃期?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讨论之没有意义。在俺看来,有些国家或地区这两年不活跃,下两年活跃,不管活跃不活跃,地球上每年都有强震、大震乃至巨震发生。从统计意义上看全球的地震活动,只是每年略有差异的问题,强震发生频次基本上保持在如下平均水平:据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统计,全球6级以上的强震平均每年近200次,7级以上的平均每年近20次,8级以上的平均每年近3次。

只要地球存在一天,【地震们】从不会休息。为取得防震减灾的实效,只有提前对强震的发生做出预测。任何防震减灾措施,都不可能是盲目的,必须得有针对性。

具体到每个地震区,在主震孕育过程中,随着多锁固段逐次累进性破裂,会发生不同量级的地震活动;主震发生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还将有余震活动;余震活动结束后,新一轮的孕震周期开始。就这样,周而复始地折腾。

今年,在我国及周边地区,中强震和强震事件活跃,是否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地震年】?我看确实如此。望有关部门集成各学科力量,抛弃门户之见,提升震情分析与判断水平,多做【事前诸葛亮】,不要在震后老调重弹,说神马【毫无察觉】和【无法预测】了。强震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在强敌面前,只能选择携手并肩,集思广益,一致对敌。

俺曾经说过,从预测到预报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能预报之前,即使有关部门知道了某地确有强震发生,也只能在震前准备、应急预案和震后救援上采取措施以减小损失。对百姓们,最有效的保命途径是多学习地震、避震及逃生知识等,以有备无患。经济条件好的,还可以把房子搞结实点。

强震预测、预报与防震减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83114.html

说多了,言归正传吧。据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网站报道,这两天在西藏尼玛发生5.2级震群事件,参数如下: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纬度(°)

经度(°)

深度(km)

震级

事件类型

参考地点

2013-05-16

11:39:48.9

31.6

86.5

10

Ms4.6

天然地震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2013-05-16

11:34:17.6

31.6

86.5

10

Ms5.0

天然地震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2013-05-15

18:54:30.9

31.6

86.5

10

Ms5.2

天然地震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http://data.earthquake.cn/datashare/globeEarthquake_csn.html

 

我国地震台网给出的地震参考地点,多是以地震震中位置所在的县市命名。该震群事件发生在我们命名的【仲巴地震区】(图1)。


1 仲巴地震区

该地震区曾发生过【1】:1944年昂拉仁错Ms6.75级双震事件(约等效于一个Ms7.0级地震)和2008825改则Ms6.9级地震。这两次(1944年和2008年)地震,是在同一个地震区,不同孕震周期内,发生的各自独立主震事件,该地震区是一个Ms6.9-7.0级地震危险区。

由图2知,根据2004Ms6.6级震群事件起点对应的CBS值,可预测到2008825Ms6.9级地震发生前的临界CBS。在6.9级主震事件发生前,还发生过2005Ms6.6preshock震群事件。Ms6.9主震事件后,还曾发生过两次Ms6.26.0级强余震事件。

 


2仲巴地震区1957.4.15~2013.5.15间累积Benioff应变与时间关系

(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3000年为实际年份。)

值得提出的是,2009年的Ms6.0级强余震事件,距6.9级主震的震中位置较远。

我们判断,这两天在该地震区发生的5.2级震群事件,属于20096.0级强余震事件后,由于应力分配和转移导致的后续中强地震活动,仍属于20086.9级主震事件后的余震事件。判断是否为主震后的余震事件,不是按距主震震中位置的远近确定的,而是按照地震区确定的。只要是与主震事件有关的、发生在该地震区任何位置的后续地震事件,皆可视为余震事件。

余震活动结束后,新一轮的孕震周期启动。

参考

1】秦四清,薛雷,黄鑫,.西藏地区未来强震预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0256:1879-188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90520.html

上一篇:和徐晓博士,专家如何秀科普?
下一篇:新疆若羌地震区,以后能摊上多大事?
收藏 IP: 60.223.254.*| 热度|

1 徐晓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