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破“五唯”政策和措施,这标志着后SCI时代的到来。显然,在后SCI时代,如何合理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贡献和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欲实现合理评价,则依赖于管理者和专家的学术鉴赏力。
在SCI时代,简单粗暴的“数数”、“看外貌”评价造成的最严重后果之一是学术鉴赏力的大幅度丧失。本来评价科研人员的成果应看其质量和意义,但实际上却是“看广告不看疗效”,即以刊物影响因子评价论文质量、以论文引用量和引用评论评价论文意义。其中,两个重要的标志是:凡是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SCI论文,被认为是“高大上”的化身,尤其在CNS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更被认为是“权威”的化身;凡是洋人说过几句赞誉之词的论文,一句顶一万句,被视为“真理”的化身。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更加削弱了原本不高的学术鉴赏力,从而制约了我国原创科学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健康发展。
管理者和专家评价论文的学术贡献也好,申请书质量也罢,只要坚持公正公平原则,以创新性、科学性、潜在影响力为准绳,给出客观合理的评价意见并非难事。譬如,评价某科研人员的代表性成果时,不妨按如下招数:
(1)突破了什么(学术定论/主流共识/思维定式/研究范式/现行做法/权宜之计/学术僵局等),提出了什么新思想/新原理/新理论/新方法实现突破的,有无普适性,意义多大,创新性多强;
(2)逻辑推理的前提和过程有无漏洞,证据是否强壮——无偏性和无反例,逻辑和证据是否支持结论。
当然,具体评价时,最不应看重的是被评价者的学术观点与自己或主流观点的一致性,因为原创成果往往会推翻以前的认识。如果按照上述两条不能否认被评价者的成果,就应做伯乐予以支持。
确实,学术鉴赏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为缩短进程,需要管理者和专家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把握学术前沿、精读科学史汲取营养、多和学术素养高的人士交流,等等。
特别地,提升高层管理者与大咖们的学术鉴赏力至关重要,这对识别与推动处于“萌芽期”的重大原创工作将大有裨益,对快速占领某一领域的“学术制高点”将起到助推作用,对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拐点”的逼近将起到正能量作用。
在此,愿我国具有较高学术鉴赏力的人士不断涌现;这样的人士越多,国家科技进步才能更加健康地突飞猛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