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荏苒,再过20多天就到汶川地震10周年纪念日了。近十年间,相信不少学者对汶川地震前兆、孕育机制以及紫坪铺水库蓄水对汶川地震孕育过程影响的研究,有了可喜的进展。
记得在2008年6月13日,在领导们的带领下去汶川灾区进行地震地质灾害考察,被惨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所震撼,在考察北川大滑坡的过程中和同事们聊到“如有人能用科学方法提前预测之,且有所准备,该会减少多少损失啊”。那时,因不搞地震研究,对地震一无所知,更没想到俺此生能与地震沾边。
记得2009年夏天在青岛旅游途中,不知怎么忽然脑洞大开,突然找到了孕震断层多锁固段加速破裂规律的“密码”,自此上了“贼船”而乐此不疲。不过,把想法转变成可操作的理论方法绝不是一蹴而就滴,确实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啊。嗯,我们的研究也经历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般的艰难探索,有一次差点如临深渊,好在危机的关头,基于深度思考和逆向推理且结合震例分析启示,挽救了“革命”,找到了“革命圣地”。近九年间,我们先后解决了孕震地质模型、与尺度无关的破裂失稳预测模型、失稳前兆、地震区划分、监测物理量选择、地震类型判定、地震可预测类型等一系列难题,完成了对世界上各地震活跃区的回溯性预测检验和前瞻性预测,其中对某些大地震的预测已得到证实。我们的研究实现了浅源、中源、深源地震机制与规律的统一,实现了板内与板间地震区地震机制与规律的统一,具有扎实的地学、物理学与力学基础,具有可重复检验性和普适性,能合理解释以前不能说明白的各种“疑难杂症”。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我国及其邻区,未来类似汶川地震规模的大(巨)震(标志性地震)都会被我们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提前预测;以后环太平洋地震带9.0级以上地震(标志性地震)将会被我们全部拿下,尽管预测三要素可能会有误差。若不信,咱就骑着毛驴看唱本——走着瞧!
好啦,不王婆卖瓜啦,说正事吧。
一、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涉及的基本公式
Sf (k)=1.48kSc (1)
Δ=[ Sf*(1)-1.48 Sc*]/0.48 (2)
|MF - MC|<= 0.5 (3)
MP< =min (MF,MC) - 0.2 (4)
Ea= Em+ Er (5)
Sc*和Sf*(1)分别为误差未校正前第1锁固段体积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对应的CBS值;Sc为误差校正后第1锁固段体积膨胀点对应的CBS值;Sf(k)为误差校正后第k个锁固段峰值强度点对应的CBS值;
Δ为第1锁固段体积膨胀点之前的CBS误差值;
MC、M F 分别为锁固段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图1)对应的标志性地震震级;
MP 为锁固段在此期间发生的预震或前震震级;
Ea 为主震前地震区积累的弹性应变能;
Em 为主震本身释放的弹性应变能;
Er 为余震释放的弹性应变能。
图1 岩石或锁固段变形破坏过程
二、揭示汶川地震演化过程之谜
近十年间,我们对汶川地震的研究取得了如下进展:
1 汶川地震区标志性地震孕育过程
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可建立汶川地震区(图2)当前地震周期经误差修正后标志性地震之间的力学联系。如图3所示,根据1327年9月四川天全MS7.75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937年1月7日青海玛多MS7.8地震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1地震的临界CBS值。可看出,这些标志性地震孕育规律均遵循式(1),且其震级值满足式(3)。计算表明,汶川MS8.1地震本身释放能量约为8.61×1016 J,远小于其发生前该区积累能量(约为1.39×1017 J),据式(5)可判断汶川地震并非该区当前地震周期主震,该区仍存在第3锁固段,当其被加载至峰值强度点时,应发生标志性地震。结合式(2)和(3)以及该区地震活动性特征,预测该未来标志性地震震级为MS8.0~8.3,且其发生前将发生多次不超过MS7.7的预震。
图2 汶川地震区地震构造图(3.6版)
图3 汶川地震区638.02.14-2017.08.21之间CBS值与时间关系
(数据分析时选取MS≥5.5地震,即Mv=MS5.5;误差修正已被考虑)
2 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之间关系
根据预震、前震、标志性地震、主震与余震的定义,可知2013年芦山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均为汶川地震区下一次标志性地震(MS8.0~8.3)前的两次显著预震,均与汶川地震有着密切联系,且芦山地震和九寨沟地震有直接联系(图4)。
图4 汶川地震区2008.05.12(UTC 6:54)-2017.08.21之间CBS值与时间关系
(数据分析时选取MS≥5.4地震,即Mv=MS5.4)
3 汶川地震区标志性地震复发周期
结合地震类型定义及其可预测性,可知标志性地震和主震为理想的地震类型,研究其复发周期具有可行性。
汶川地震区有关标志性地震及其未来主震是否存在复发周期,尚待今后相关资料丰富后才能作出明确判断。
4 汶川地震前有无显著的中长期与短临物理前兆?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前,四川地区地电和地磁类观测结果表明,出现的异常现象比例极低,且未观测到电磁类异常现象,引起地震学界的广泛争议。
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双震震群为显著前震序列,汶川地震区自显著前震发生后至后续标志性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长期处于平静期,期间发震锁固段的物理状态几乎不变,不能观测到显著的中期和短临物理前兆实属正常。此外,事后发现的异常现象与大地震的对应关系往往不具有唯一性,不能视其为可靠的地震前兆。
5 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关系
紫坪铺水库对汶川地震孕育过程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可参见:
紫坪铺水库蓄水渗入到龙门山断裂带深部了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1107528
对汶川地震孕育过程的详细研究已发表在《科学技术与工程》杂志,这是一篇编辑部特约稿件,以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嗯,点击链接可免费下载。
薛 雷,秦四清,杨百存,张珂,陈竑然. 探讨与汶川地震有关的焦点科学问题.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 18(11): 1—1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