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wind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untainwind1

博文

向王铮老哥致敬!————经典生态工程学的一个演讲初稿提示

已有 2525 次阅读 2015-10-7 14:0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经典生态工程学视角:对一带一路和美丽乡村的一点看法

                                          陈楷翰    


   

经典生态工程学是针对生态学三大组成: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和文化生态,以网络关联的观点,借助自然科学知识阶梯(即波普尔认识论之客观物质世界的量子阶梯)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阶梯(即波普尔认识论之人类社会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现有各个学科知识组合,在多时空尺度衔接基础上,对生态系统各个层次间与各个能垒间上行与下行行为进行工科化、定量化的一门新兴系统科学。研究方法通常从汇、源、漏、库的角度,借助动力学和泛热力学分析对生态系统的质能信进行半定量分析,在分析结果上进行质能信的调度、推演与反演。目前本人、吕乃基、李小文(已故)等在该学科创建上已做出了一定的工作。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阶梯中的马斯洛低层次需求对应的产业生态,是衔接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关键,是整个大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所在,据此出发,对一带一路和美丽乡村现存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以供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存亡

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出现与对中国大陆的排斥,标志着以中心——边缘为核心概念的地缘政治学时代进入了以中心枢纽——经政网络为核心概念的地缘政治经济学时代,因此,传统一带一路西进南扩战略失去其构架基础。同时,经政网络流通权之争上升为一带一路的新内容。此时基于地缘政治学里金融国、制造国、资源国的分类在地缘政治经济学时代体系依然有效,然而在泛太平洋地区,不同生态位国家的自由发展时期已经过去,在有制约发展时期已露出萌芽的状态下,对外对话——对内大幅调整已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前期条件。(这部分几乎是抄袭王铮老哥的成果了)

中国大陆在自然生态方面是一个资源和环境枯竭型国家,在产业生态方面由于系统处于微笑曲线下端,系统弹性严重不足。在文化生态方面个体自发创造力不足、社会群体良性博弈格局尚未生成且符号资本生态位制度性缺失、国家资源调度总量与调度正义性极度欠缺。内耗巨大的后封建历史阶段特点明显,这不仅难以有效对外对话,内部诸元的调整难度也相当大。

对外发展模式理论上可形成较稳定的大生态系统,但由于文化发展阶段不兼容,且涉及到国际间国家生态位竞争,不仅难以被周围正在向制造国转型的东南亚诸国接受,且难以与金融国竞争,TPP如果签订,该状况将进一步全面恶化。

对作为缓冲区的内部边疆优先开发模式,由于失去外部输入的质能信支持,则从动力学上只有低端产业才易进入资源与生态容量不足、文化生态低端的边疆地区,产业系统失衡脆弱;且由于资本的增殖本能,收益和人才必将自发东移,导致“内殖民地”化的加剧;二者结合很容易引发社会剧烈动荡。

可控自由地区(原称可控大租界)是依照西方文艺复兴阶段发展史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通过社会历史阶段能垒的过渡设置,来达到调度资源/人性分配与快速发展的目的,有两种形式,机理上可类比于催化化学中均相催化剂或表面催化剂作用,内涵尚需进一步完善,理论上可破解一带一路战略危机。

据此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尚难以进入良性的实质化发展阶段。

 

                                               美丽乡村危机重重

美丽乡村并非自然保护区意义的构成,而类似某种生态斑块乃至生态小区,实质上面临问题与大陆一带一路有颇多异曲同工之处。从系统科学层次或者是技术层次上普遍均存在较大问题,美丽乡村的简并淘汰趋势在当今经济文化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已可预见。

从系统层次看:美丽乡村的产业生态状况普遍结构不良,又缺乏大型财团的依托和民间游资的沉淀,导致系统弹性颇为脆弱,对政经波动异常敏感,从种子期到成熟期转型难度极大;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状况普遍不佳,四处开花恶性竞争的同时,由于顾客群的有限和品牌产品的缺如,空村化趋势明显,发展的可持续性明显不佳。

从技术层次看:目前往往停留在种几颗树修一条路的稚童认识上,并未能严格按照生态保护区的格局进行建设,自然生态治理技术缺失、产业与文化布局混乱,政治行为样板味道浓厚,往往难以符合“精神家园”的功能。

需对美丽乡村的构建进行反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1693-926164.html

上一篇:会不会封杀屠呦呦?这贴会不会被隐藏?
下一篇:商业欺诈和学术欺诈,还没给大陆足够教训么?
收藏 IP: 175.43.94.*| 热度|

12 刘光波 武夷山 张忆文 金耀初 朱晓刚 吕乃基 徐旭东 谢平 徐晓 ljxm crossludo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